戏说读书:重读鲁迅之一
安 文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崇拜所谓民国风,但各种媒体,甚至大学文科,很少提到鲁迅,这很不应该,很不正常。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能不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首先要学习鲁迅杂文。
1、鲁迅杂文——无法仿制的天才创造
中国现代杂文史,是同鲁迅的名字连在一起的。许多用于批评的、驳难的、讽刺的文字,常被称为“鲁迅风”。事实上,鲁迅杂文带有明显的个人天才创造的特征,是无法仿制的。鲁迅说“砭锢弊常取类型”,“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郁达夫有一段话说得很精彩:“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2、鲁迅评论——彻底的批判精神
为改造国民性,鲁迅认为,必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和“启发明白的理性”。从文体论,最富于理性色彩的,便是评论。鲁迅是反帝反封建文化战线的游击战专家。如果说杂文体现了他的灵活多变的游击风格,那么评论则是从正面发动的进攻,庄严,平正,率真,推进式,以集中而强大的火力,形成一种摧毁性打击。
鲁迅的评论,从大的格局上说,可分前后两部分。前期以论为主,重在自由平等观念的阐发;后期以评为主,重在文学和社会问题的剖析。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鲁迅评论的灵魂。正是批判性使他的评论不同于学院派,或者官派。胡适和他的朋友曾创办过《现代评论》、《独立评论》等刊物,其实所载不是讨匪的檄文,便是媚官的策论。倒是鲁迅这个从莽原和荒坟里走来,不挂任何好看名目的人物,以他的野性文字,显示了评论这一文类的现代性与独立性。
3、鲁迅散文:柔肠见侠骨的锋棱
鲁迅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经验的表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在鲁迅散文中有三种不同方式:一是个人回忆录,收入《朝花夕拾》里的文字,基本是按照个人生命史的线索,有组织地进行叙述的。这类文字,使用的是直叙和白描手法,形象的再现非常生动。
第二类是纪念和悼亡的文字。比较《朝花夕拾》,这类文字的重心明显地从自我转向他人,久居于作者心中的敬爱者与挚爱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君》《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是其中的名篇。鲁迅对人物的评价,并不限于道德文章本身;他总是不忘把他们置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从改革和进步的视角切入,来看待各自的缺失或贡献,憎爱分明,且极有分寸感。
第三类既非个人回忆,也非回忆他人,但又与此种种相关,还夹杂了许多别样的材料,而统一于作者即时的感悟。作者题为“夜记”者,盖属于这个部分。所谓“夜记”,鲁迅在一篇文章的附记里说是“将偶然的感想在灯下记出”的那种“随随便便,看起来不大头痛的文章”。
鲁迅写作散文,大抵处在激战或大病过后,或者经过一场劫难之后的精神休整时期。因此,相对获得一种“痛定”的闲静,有了抒情的余裕。他的散文特别富于抒情气质。这种情感,比较杂文的战斗豪情,偏于绵长、凝重和深沉,显示了精神渊深的方面。
在大体上完成小说创作之后,他的寂寞感,内心深处的某种倾诉的欲望,多借了散文和通信的形式流露出来。扩大一点说,其实通信也是散文。唯是在他作着平静叙述时,却因时时翻动的记忆而恩仇交迸,于是在柔肠中乃见侠骨的突暴的锋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