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行踪考》撰选【3-中】
陈平
蘇軾《興國寺浴室院六祖畫贊》云:「予嘉祐初舉進士,館於興國浴室老僧德香之院。浴室之南有古屋,東西壁畫六祖像。其東,刻木為樓閣堂宇以障之,不見其全,而西壁三師,皆神宇靖深,中空外夷,意非知是道者不能為此。」
1【註】三蘇入汴京後,寓於興國寺浴室院。
蘇洵《上韓樞密書》云:「比來京師,遊仟陌間,其曹往往偶語,無所諱忌,聞之士人,方春時。尤不忍聞。蓋時五六月矣,會京師憂大水。」
2【註】此文應寫嘉祐元年(1056)五六月,進京遇大雨事。
蘇軾《牛口見月》云:「忽憶丙申年,京邑大雨霶。蔡河中夜決,橫浸國南方。」
3【註】
查慎行引《東都事略》注載:「嘉祐元年夏四月,河北大水。壬子,河決商胡。六月,社稷壇壞,下詔令中外臣公疏時政缺失。」
4
【案】
圖 03011:北宋大興國寺概略位置圖。【註】本色底圖為現代開封,彩色圖為宋代汴京。以上論述,可確定蘇洵攜二子於祐元年(1056)五六月進京,時正值汴京大雨釀災。且第
一次進京,館於興國浴室老僧德香之院。興國寺浴室院當有可供旅人居住的出租僧舍。蘇軾1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二十一《興國寺浴室院六祖畫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2424,2425 頁。
2 (宋)蘇洵著,曾藻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卷十一《上韓樞密書》,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 年 10 月第三次印刷,第 301 至 304 頁。
3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一《牛口見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2 頁。
4 (清)查慎行補注,王友勝校點:《蘇詩補注》卷一《牛口見月》,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 年 9 月,第一次印刷,第 6 頁。
11
第一次赴汴京是否都住在興國寺,文獻中無其它記載。
《汴京遺跡志》載:「興國寺,在馬軍橋東北,太平興國間建。」
1
《東京夢華錄》載:「大內西去右掖門、祆廟,直南浚儀橋街,西尚書省東門,至省前橫街南,即御史台,西即郊社。省南門正對開封府後牆,省西門謂之西車子曲,史家瓠羹、
萬家鰻頭,在京第一。次曰吳起廟。出巷乃大內西角樓大街,西去踴路街,南太平興國寺後門,北對啟聖院街,以西殿前司,相對清風樓、無比客店、張戴花洗面藥、國太宰藥鋪、張老兒藥鋪、金龜兒藥鋪、醜婆婆藥鋪、唐家酒店、直至梁門,正名闔閶。」
2
依《東京夢華錄》的描述,梁門即今日的西門,踴路街即今日的西門大街。興國寺在宋代汴京屬大型寺廟,約在大內出右掖門,經過祆廟後至踴路街、浚儀橋街口,位於西門大街
的南側,位置大約在上述街口與梁門之間。或在今日的西門大街、成功街、林森胡同所圍片區。依《東京夢華錄》所描述的相關位置。
七月,開封應舉。
【引】
孫汝聽《蘇潁濱年表》嘉祐元年(1056)七月葵祀(十三)日紀事:「以侍御史范師道、開封府判官祠部郎中直秘閣王疇、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胡俛、屯田員外郎集賢校理韓彥、太常博
士集賢校理王瓘、太常承集賢校理宋敏求考試開封舉人。」
3
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嘉祐元年(1056)丙申紀事:「是歲先生始舉進士,至京師。秋,請開封府解。」
4
蘇軾《次韻林子中、王彥祖唱酬》云:「昨夢已論三世事,歲寒猶喜五人同。(軾與子中、彥祖、子敦、完夫同試舉人景德寺,今皆健。)」
5
【案】
三蘇本年五六月至汴京,秋日請開封府解於景德寺。
范師道:范師道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曾任撫州判官及廣德縣知縣。《宋史‧范師道傳》載:「范師道字貫之,蘇州長洲人。進士及第,為撫州判官,後知廣德縣。縣有張王廟,民歲祠神,殺牛數千,師道禁絕之。通判許州,累遷都官員外郎,吳育舉為御史。奏請罷內降推恩,擇宰相久其任,選宗室賢者養宮中備儲貳。」又:「師道厲風操,前後在言責,有聞即言,或獨爭,或列奏。如陳執中家人殺婢,卒坐免;奪王拱辰宣徽使、李淑翰1 明李濂撰,周寶珠、程民生點校:《汴京遺跡志》卷十《寺觀》,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12 月北京第 1次印刷,第 160 頁。
2 孟元老撰,黃驗注:《東京夢華錄》卷三,台北:實學社出版社,2004 年 4 月 15 日印刷,第 43 頁。
3 王永照編:《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匯刊(影印本)‧宋孫汝聽編〈蘇潁濱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月,第 267 頁。
4 王永照編:《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匯刊‧宋蘇宿編〈東坡先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 月,第32 頁。
5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三十二《次韻林子中、王彥祖唱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3518 頁。
12
林學士;及王德用、程戡領樞密,宦官石全彬、閻士良升進,皆嘗奏數其罪焉。」
1
王疇:王疇(1007~1065),字景彝,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父博文,為梅鼎臣之婿。《宋史‧王疇傳》載:「疇字景彝,以父蔭補將作監主簿。中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
翰林學士宋祁提舉諸司庫務,薦疇勾當公事。時有宦官同提舉者,疇辭於中書曰:『翰林先進,疇恐不得事也。然以朝士大夫而為閹人指使,則疇實恥之。』」又:「疇名臣子,性介特,厲風操,喜言朝廷事。好治容服,坐立嶷然,言必文,未嘗慢戲,吏治審密,文辭嚴麗。其執政未久、終於位及所享壽,類其父云。」
2
胡俛:《全宋文‧胡俛傳》載:「胡俛( ?--1074),字公謹,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八歲爲詩驚人,鄉里號奇童,再舉進士高第,授試校書郎、定州觀察推官。丁母憂,再遷常州團練
判官。爲彰化軍節度」
3
韓彥:宋代文獻資料中並無韓彥其人,或為韓忠彥直之悟。韓忠彥為韓琦之子。韩忠彦(1038-1109),字師樸,安陽(今屬河南)人。《宋史‧韓忠彥傳》載:「忠彥字師樸,少以
父任,為將作監簿,復舉進士。琦罷政,忠彥以祕書丞召試館職,除校理、同知太常禮院,
為開封府判官、三司鹽鐵判官。出通判永寧軍,召還,為戶部判官。」又:「元祐中,召為戶部尚書,擢尚書左丞。弟嘉彥尚主,改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事。哲宗親政,更用大臣,
言者觀望,爭言垂簾時事。忠彥言:「昔仁宗始政,當時亦多譏斥章獻時事,仁宗惡其持情近薄,下詔戒飭。陛下能法仁祖用心,則善矣。」以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移定州。忠彥在西府,以用兵西方非是,願以所取之地棄還之,以息民力。至是,言者以為言,降資政殿學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忠彥陳四事:一曰廣仁恩,二曰開
言路,三曰去疑似,四曰戒用兵。踰月,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上用忠彥言,數下詔蠲天下逋責,盡還流人而甄敘之。忠直敢言若知名之士,稍見收用。進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而曾布為右相,多不協,言事者助布排忠彥,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又以欽聖欲復廢后,為忠彥罪,再降太中大夫,懷州居住。又論忠彥在相位,不應棄湟州,謫崇信軍
節度副使,濟州居住。逮復湟、鄯,又謫磁州團練副使。復太中大夫,遂以宣奉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二。子治,徽宗時,為太僕少卿,出知相州。以疾丐祠,命其子肖冑代之,別有傳。」
4
王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三十二》熙寧五年(1072)壬子四月乙卯紀事:「兵部郎中、集賢校理王瓘,刑部郎中、祕閣校理李綖,刑部員外郎、集賢校理陸經,并同判太常寺,仍給三司判官俸。要考給省判俸因依,不然當削去。」
5餘不詳。
宋敏求: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父親宋綬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宋史‧宋敏求傳》載:「(宋授子)敏求字次道,賜進士及第,為館閣校勘。預蘇舜欽進奏院會,出簽
書集慶軍判官。王堯臣修唐書,以敏求習唐事,奏為編修官。持祖母喪,詔令居家修書。卒喪,同知太常禮院。」
6
1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列傳第六十一《范師道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10025 至 10027 頁。
2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王疇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9746 至 9748 頁。
3 曾枣庄、刘琳編輯:《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4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傳第七十一《范師道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10230 頁。
5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典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三十二《熙寧五年(1072)壬子四月乙卯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9 月第二次印刷,第 5630 頁。
6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宋敏求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9736 頁。
13
景德寺:(明)李濂《汴京遺跡志》載:「景德寺,在麗景門外迤東。周世祖顯德五年(958)建,……俗呼東相國寺。顯德六年(959),賜額天壽賜,宋真宗景德二年改為景德。」
1(宋)孟元老《東京孟華錄》載:「上清宮,在新宋門裡街北。……景德寺在上清宮背。」
2北宋景德試前,杜叔元贈筆。
【引】
蘇軾《書杜君懿藏諸葛筆》云:「杜叔元君懿善書,學李建中法。為宣州通判。善待諸葛氏,如遇士人,以故為盡力,常得其善筆。余應舉時,君懿以二筆遺余,終試筆不敗。其
後二十五年,余來黃州,君懿死久矣,而見其子沂,猶蓄其父在宣州所得筆也,良健可用。」
3【註】元豐三年(1080)四月作與黃州。
【案】
蘇軾開封應舉前,成都鄉親杜君懿贈筆事。
宣州:《宋史‧宣州》載:「寧國府,本宣州,宣城郡,寧國軍節度。乾道二年,以孝宗潛邸,升為府。七年,魏惠憲王出鎮,置長史、司馬。崇寧戶十四萬七千四十,口四十七萬七百四十九。貢紵布、黃連筆。縣六:宣城,[望。]南陵,[望。]寧國。[緊。]旌德,[緊。]太平,[中。]涇。[緊。]」
4今宣城市是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南宋乾道二年(1166),因宋孝宗曾駐在寧國軍轄區內,為其潛邸,故將宣州改為寧國府。朱元璋改
1 (明)李濂著,周寶珠、程民生點校:《汴京遺跡志》卷十《寺觀》,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出版,第 161頁。
2 (宋)孟元老著,黃驗注釋:《東京孟華錄》卷三,台北:實學社出版公司,2004 年 4 月 15 日初版,第 51頁。
3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七十《書杜君懿藏諸葛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7993 頁。
4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寧國府(宣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2187 頁。
14
寧國路為寧國府,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寧國府為宣城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改宣城府為宣州府。清因之。今宣城市是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宋代與現代宣州關係位置。
杜君懿,為成都人,當為本年出蜀過成都時,蘇軾得贈此筆。累官宣州通判。善書,學李建中法
1。梅堯臣《宛陵集‧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載:「京兆外郎稱善書,當時相與集江都。日書藤紙爭持去,長鉤細畫如珊瑚。自兹乖隔三十載,始駕吾鄉別乗車。吾鄉素誇紫毫筆,因我又加蒼鼠鬚。最先賞愛杜丞相,中間喜用蔡君謨。爾後仿傳無限數,州符縣板仍抺塗。鼠雖可殺不易得,貓口奪之煩叱驅。若君字大筆亦大,穿墉□質無長覘。君到官,治事餘。呼諸葛,試問渠。」
2榜出,蘇軾第二。蘇洵攜子見張方平。
【引】
(宋)袁燮《挈齋集‧先公墓表》載:「初光祿公秋試開封,實為首選,而東坡蘇公第二。」
3
(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嘉祐元年(1056)七月後紀事:「轍中其選,明年登第後,有謝秋試官啟。」
4【註】秋試,蘇軾兄第二人均中選。
《說郛》卷四十六《瑞桂堂暇錄》載:「老泉攜東坡、潁濱謁張文定公,時方習制科業,將應詔,文定與語,奇之,館於齋舍。翌日,文定公忽出六題,令人持與坡、潁,云:『請
學士擬試。』文定密於壁間窺之。兩公得題,各就坐致思。潁濱於一題有疑,指以示坡,坡不言,但舉筆倒敲几上,云:『《管子》注。』潁濱疑而未決也,又指其次;東坡以筆勾去。
即擬撰出以納。文定閱其文,益喜。勾去一題,乃無出處,文定欲試之也。次日,文定語老泉:『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受,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所以二公皆受知文定,而潁1 參考:(清)陸心源編撰,徐序、李志國點校:《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十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年 7 月太原第一次印刷,第 1601 頁。
2 引自:梅堯臣《宛陵集‧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四庫全書。
3 (宋)袁燮著:《挈齋集》卷十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年 12 月出版,第 123 頁。
4 王永照編《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匯刊(影印本)‧宋孫汝聽編〈蘇潁濱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1月,第 267 頁。
15濱感之尤深。」
1
【案】
秋試,蘇軾第二,子由亦中選。依《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三》嘉祐元年(1056)丙申八月癸亥記事:「自西鄙用兵,
兩蜀多所調發。方平2還自益州
3,奏免橫賦四十萬貫匹,及減興
4、嘉
5、邛州
6鑄錢十餘萬,蜀人便之。始,方平主計,京師有三年糧,而馬粟倍之。至是馬粟僅足一歲,而糧亦減半,因建言:『今之京師,古所謂陳留7,天下四衝八達之地,非如雍、洛有山河形勢足恃也,特依
重兵以立國爾。兵恃食,食恃漕運,汴河控引江、淮,利盡南海。天聖以前,歲發民浚之,
故河行地中。有張君平者,以疏導京東積水,始輟用汴夫,其後淺妄者爭以裁減費役為功,河日以堙塞。今仰而望河,非祖宗之舊也。』遂畫漕運十四策。宰相富弼讀方平奏上前,晝
漏盡十刻,侍衛皆跛倚,上太息稱善。弼曰:『此國計大本,非常奏也。』悉如所啟施行。退謂方平曰:『自慶曆以來,公論食貨詳矣,朝廷每有所損益,必以公奏議為本,凡除主計,
未嘗敢先公也。』其後未期年,而京師有五年之蓄。或取方平集奏議詳載之,然不當即附此年。」
8
此時張方平回京,老泉攜東坡、潁濱謁張文定公。
在京師潛心研究《公羊》、《穀梁》、《左氏》三傳。
在京師不滿少年奢華之氣。
【引】
蘇籀9《欒城先生遺言》載:「潁昌吾祖書閣,有廚三隻,《春秋說》一軸,解注以《公》、《榖》、《左氏》、孫復。巻末後題:『丙申嘉祐元年冬,寓居興國浴室東壁第二位,讀《三傳》。』次年夏辰時,坡公書名押字。少年親書此巻,壓積蠧簡中,未嘗開緘。籀偶開之,一一對擬今黃門《春秋集傳》,悉皆有指定之說。想爾時與坡公同學,潛心稽考,老而著述大成,遺書具在,當以黃門《集傳》為證據。坡公晚歲謂《春秋傳》皆古人未至,故附記之扵斯。《大悲圜通閣記》公偶為東坡作,坡云:『好個意思。』欲別作而卒,用公所著《和陶詩》、《擬古九首》亦坡代公作。」
10【註】蘇轍於《欒城先生遺言》云:「嘉祐元年冬,寓居興國浴室東壁第二位,讀《三傳》。」蘇軾《寄周安孺茶》云:「粵自少年時,低回客京轂。雖非曳裾者,庇蔭或華屋。頗見綺紈中,齒牙厭粱肉。小龍得屢試,糞土視珠玉。團鳳與葵花,碔砆雜魚目。貴人自矜惜,
1 (明)陶宗儀纂:《說郛(據涵芬樓 1927 年 11 月板影印)》卷四十六《瑞桂堂暇錄》,北京:中國圖書出版,1986 年 7 月第一次印刷,
2 即張方平(張安道)。
3 即今成都。
4 興州州治即順政(今略陽)。
5 嘉州州治即龍游(今安樂)。
6 邛州州治即邛峽(今臨邛)。
7 今於祥符區東北。
8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典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嘉祐元年》,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9 月第二次印刷,第 4435,4436 頁。
9 蘇轍孫,蘇遲子。
10 (宋)蘇籀記:《四庫全書影印本》子部.雜家類.109.《欒城遗言》,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6 年 7 月 1 日
出版,第 864-178 頁。
16
捧玩且緘櫝。未數日注卑,定知雙井辱。於茲自研討,至味識五六。」
1
【案】
蘇軾在京師潛心研究《公羊》、《穀梁》、《左氏》三傳。並在京師不滿少年奢華之氣。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蘇轍六十二歲。十一月葵亥,朝廷授蘇轍大中大父、提舉鳳翔府上清宮、外州軍任便居住。歲暮歸隱於潁昌。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辛巳,蘇轍六十三歲。徽宗崇寧元年(1102)壬午,蘇轍六十四歲。五月丁卯(十三日),蘇迨、蘇過護蘇軾之靈自常州移來潁昌。閏六月葵酉(二十日)葬軾於汝州郟縣小峨眉山。年末,蘇轍移居汝南。崇寧三年(1104)甲申,蘇轍六十六歲。正月五日,蘇轍自汝南還潁川。徽宗政和二年(1112)辛卯,蘇轍七十四歲。是年十月三日蘇轍卒。自崇寧三年(1104)至辭世前,轍孫蘇籀侍側。籀記轍之言為《欒城先生遺言》一卷行於世。
蘇轍寓居潁昌共計約十三年,其寓居之地,歷代許昌地方志均有述及,詳細地點為今許昌市西側西長店村南門約 20 米 x60 米的塊區。其寓居之處居處現況。然亦有地方學者認為蘇轍在潁昌曾寓居處有多處,西長店村南門或為其中一處。
乾隆許昌志所繪許昌老城與蘇子由舊居關係位置圖(誤刊為子瞻舊寓)。
1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二十二《寄周安孺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2433 至 2435 頁。
嘉祐二年(1057)丁酉,蘇軾二十二歲。應省試,置蘇軾第二名。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
【引】
《宋會要輯稿》載:「嘉祐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翰林學士王洼、龍圖閣直學士梅摯、知制誥韓絳、集賢殿修撰范鎮並權同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李寔已(以)下
三百七十三人。」
1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云:「嘉祐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梅聖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
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以書謝諸公。文忠見之,以書語聖俞曰:『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士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2
蘇軾《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云:「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咏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休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3【註】嘉祐二年(1057)二月作於開封,此乃蘇軾應進士試所作。蘇軾《休兵久矣而國益困》云:「中國之有夷狄之患,猶人之有手足之疾也。不忍藥石之苦,針砭之傷,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中
國以禽獸視二虜,故每歲啖以厚利,使就羈紲。聖人之愛中國,而不欲殘民之心,古未嘗有矣。然夷狄貪惏,漸不可啓,日富日驕,久亦難制。故自寶元以來,賦斂日繁,雖休兵十有
餘年,而民適以困者,潛削而不知也。」
4【註】蘇軾進士試時所著
5。
蘇軾《豐年有高廩》云:「頌聲歌盛旦,多黍樂豐年。近見藏高廩,遙知熟大田。在疇紛已獲,如阜隱相連。魯史詳而記,神倉賦且全。舂人洪蓄積,祖廟享恭虔。聖後憂農切,宜哉報自天。」
6【註】蘇軾進士試時所著
7。
【案】
蘇軾、蘇轍在汴京參加的歷次各種考試,1 (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宋會要輯稿(影印本)‧選舉‧一之十一》,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 年 12 月上海第二次印刷。
2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後集》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1410,1411 頁。
3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二《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55 至 157 頁。
4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七《休兵久矣而國益困》,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765,766 頁。
5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3 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 52 頁。
6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詩集》卷四十八《豐年有高廩》,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5549 頁。
7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3 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 52 頁。
20
(元)脫脫《宋史‧選舉志》載:「凡進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 蘇軾其它所撰賦等已不詳。另《春秋對義》卽文集中的《三傳
義(南省說書十道)》包括:《問供養三德為善(詔十二年)》、《問小雅周之衰(襄二十九年)》、《問君子能補過(昭七年)》、《問侵伐土地分民何以明正(僖四年)》、《問魯猶三望(僖三十一年、宣三年、成七年)》、《問魯作丘甲(成元年)》、《問雩月何以為正(經之書雩者二十一,傳之發例者有三,其略見於僖十一年、成七年,其詳則見於定元年)》、《問大夫無遂事(莊十九年,又僖三十年)》、《問定何以為正月(定元年)》、《問初稅畝(宣十五年)》。
三月,仁宗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蘇軾、蘇轍皆進士及第。
【引】
21
(宋)李燾著:《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五》嘉祐二年(1057)三月辛巳紀事:「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又試特奏名。壬午,試諸科。亥,賜進士建安章衡等二百六十二人及
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是歲,進士與殿試者始皆不落。己丑,賜諸科三百八十九人及第,又賜特奏名進士諸科二百十四人同出身,及補諸州長史、文學。」
1
(元)脫脫《宋史‧仁宗紀》嘉祐二年(1057)丁酉三月戊寅紀事:「是月,賜禮部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八百七十七人。親試舉人免黜落始此。」
2
蘇軾《御試重𢁉以申命論》云:「論曰:昔聖人之始畫卦也,皆有以配乎物者也。巽之配於風者,以其發而有所動也;配於木者,以其仁且順也。」
3【註】嘉祐二年(1057)三月五日作於開封應殿試(即御試)之時。蘇軾所作賦、詩已佚。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云:「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4
(宋)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
5主簿蘇君墓誌銘》並序云:「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 亦以文學稱於時。眉山在西南數千里外,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
6
【註】文中述及「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
【案】
試後,蘇軾撰書以謝各考官,包括:《謝歐陽內翰(修)書》、《謝梅龍圖(摯)書》、
崇政殿:(元)脫脫《宋史‧職官》載:「崇政殿說書:掌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學士侍從有學術者為侍講、侍讀,其秩卑資淺而可備講說者則為說書。仁宗景祐元年正
月,命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楊安國並為崇政殿說書,日輪二員祗候。初,侍講學士孫奭年老乞外,因薦昌朝等。至是,特置此職以命之。慶曆二年,以趙師民預講官,復為崇政殿說書,不兼侍講。元祐間,程頤以布衣為之。然范祖禹乃以著作佐郎兼侍講,司馬康又嘗以著作佐郎兼侍講,前此未有也。崇寧中,初除說書二人,皆以隱逸起,蔡崇、呂瓘,仍遂其性,詔以士服隨班朝謁入侍。」
7北宋時代,崇政殿應為一座多功能的集會場所。崇政殿約略位址。
1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五《嘉祐二年(1057)三月辛巳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9 月第二次印刷,第 4472 頁。
2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十二‧本紀第十二《仁宗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 241 頁。
3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二《御試重𢁉以申命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 6 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 163,164 頁。
4 (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後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第 1410,1411 頁。
5 於《第五篇、第二次進京與鳳翔府簽判任》詳述。
6 (宋)歐陽脩著,洪本健校箋:《歐陽脩詩文集校箋》卷三十四《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10 年 9 月第二次印刷,第 902 頁。
7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職官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1 月,上
海第一次印刷,第 3721 至 3825 頁。
22,蘇軾與蘇轍參加瓊林苑宴。
【引】
蘇軾《次韻蔣潁叔》詩云:「月明驚鵲未安枝,一棹飄然影自隨。江上秋風無限浪,枕中春夢不多時。瓊林花草聞前語,罨畫溪山指後期。(蔣詩記及第時瓊林宴坐中所言,且約同卜居陽羨。)豈敢便為雞黍約,玉堂金殿要論思。」
2【註】元豐七年(1084)八月,蘇軾憶及殿試後參加瓊林苑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