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审计厅发布了一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报告。报告显示:1.31亿元科研经费,实现成果转化0个。这两个悬殊甚远的数字令人大吃一惊,很快便引发了网友的热议。难道说如此大笔的款项就都打水漂了吗?
笔者认为其实不然。评价科学研究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只关注成果转化,而漠视其他影响,这样以偏概全的评判标准显然是不理智的。众所周知,科研之路漫漫,从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科研工作者坚持不断地研究,也需要政府的长期资金投入……而本次的审计报告仅仅记录的是2020至2022这3年时间下的高校科研,并且大多数从事的本来也就是在此过程中尚未有成果转化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时间没给足,方向未理清的条件下,单单以市场转化率来予以评判,未免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了,又如何能做到科学评价呢?科研需要循序渐进,有了今日的试错,才有明日的成功。有了正确的理论夯基础,才能转化出优秀的成果,进入市场,服务我们民众。以这笔款项是否孵化培养出了优质人才,筛选优化得到了更好的理论诸如此类也应纳入我们评判科学研究的标准。
与此同时,如何正确引导科学研究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据报告,3所高校实施科研项目2075个,其中一些论文型科研小课题项目就不在少数。如此一笔经费,数字总额是庞大的,但下分到各种项目上,每个项目的资金其实并不充足。有网友戏称,不够做一个实验的。怎么让有限的总款项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便成为了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项目拨款的审核与评定工作应当做好。寻好“潜力股”,挖掘优先级。有侧重点地去分拨款项,将各个项目之间的资金盘活,尽可能避免“资金过剩”或“资金不足”的情况出现。提升了项目与资金之间的匹配度,无疑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强力助推器。
总而言之,对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将目光放长远,去科学有效地评判它,切忌急功近利、以偏概全。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笔者也呼吁各界能够给与科研工作者更多的重视与关怀,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