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关系不应只靠“培训”二字近日,一场长达三天、每天六小时的家长培训会在成都某实验小学开展。此事一出,瞬间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是“无病呻吟”,属于没事找事;也有人认为培训有其必要,教好家长才能教好孩子。笔者认为,家长培训会无可厚非,但家校关系不应只靠“培训”二字。从校方的角度看,开展这样一个家长培训会的初衷或许是好的。面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熊孩子”,许多父母已经难以招架。而他们自己或许没有教育经验,如此,家长培训会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家长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学到育娃经验和相处方法,熟悉孩子学习的课程以及各种注意事项。同时校方也可以借此培训会,拉近家校距离,在家长的心中建立起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后期学校工作。如此双赢之举,何乐不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天六小时、长达三天的时间跨度对于某些时间紧张家长而言,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能不能抽出时间是首要问题,而能不能听进去、能不能完整地听进去又是一大问题。冗长的说教只会让人更加抗拒,从而适得其反,甚至在家长心中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从根本出发,学校举办这样一个培训会,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更要考虑到真正生活在学校的孩子们。接受过培训,回家后教育孩子、压力孩子的家长屡见不鲜。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系统性的教育如果不能得到家庭的自我转化,对于不同情况的家庭,孩子们得到的反馈也将各不相同。加上家长的年龄、学历与育娃思想各异,很难完全保证培训最后作用于家庭的成效。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家长培训后一腔热血,而家长自己无处施展,只能把希冀全部托付于孩子身上,最后导致孩子承受不了压力,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诱发更坏的后果,这无疑与培训会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可以很欣喜地看到,学校在不断寻求更人性化、更有创造性的办法,去拉进家校关系,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而家长也在不断寻求方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认真对待学业。但家校关系的良性建立并不能全靠家长培训会,须知联系学校和家庭的唯一纽带是孩子,立足于孩子的角度开展各项活动,才是家校关系建立的不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