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兵法一千零一夜之三
安 文
孙子慎战,并非怕战、拒战,而是不打无胜算把握之战,伟人和林彪等伟大军事家与之一脉相承,而俄乌冲突双方都相形见绌了。
孙子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故”在这里上承“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之重要性,下启如何精准“察”的”庙算”之必要性。即出兵前,决策者必须在庙堂上进行实事求是、周密详尽的调查研究,弄清楚自己有多少实力,与对手比较优劣如何,敌我各种有利不利条件,估算战事胜负可能性,制订对症下药的作战计划,即战前战略运筹谋划。
《孙子兵法》第一部分一篇至三篇说的正是战前战略分析、运筹和计划,而第一篇《始计篇》之“计”,不是计谋的计,而是经过“五事七计”计算敌我力量对比,估计战事胜负概率的计。
《始计篇》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将帅主观愿望或者个人水平能力,而至少是敌我双方道,天,地,将,法等战略全要素综合比较较量的结果,即所谓天时地利(道、将、法)人和综合功能作用的产物。所谓战略分析,其实是先细分并度量战略要素各维度指标,再综合分析并评估系统总体价值的过程。
很多人将五事七计混为一谈,认为七计是五事的细化或者重复。其实二者存在内察知己和外比知彼更加知己区别。经五事之经,《诗·大雅·灵台》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盐铁论·相刺》有“古者经井田”应该是量度、盘算、筹划的意思。此“经”知己与七计之“校”知彼当然有内在联系,因为人难有自知之明,况且自己优劣没有绝对标准,只能与彼人比较得出相对结论。因此,孙子说知彼知己,通过彼此比较更精准了解自己,而不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知己知彼,因为人们很可能由于知己的偏颇而误解甚至歪曲彼之真想,即戴着所谓知己的有色眼镜看彼,结果看走了眼,这方面教训不胜枚举,那个无锡人博古,不就因为只看全国有30万红军而低估了蒋介石的实力,要打阵地战、堡垒战,急于夺取中心城市,而排斥伟人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战略,差点导致红军全军覆没吗?
孙子的五事七计战略比较分析理论,比当代西方量化分析学说早2000多年,实际上早就提出了波士顿SWOT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框架,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