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新千年之北方水灾1
安 文
五年前,我在甘肃给干部上课,说天佑中华,秦岭湿润线正向西北偏移,雨水分布变化将改变中国南北经济格局,建议当地要提早建立防洪抗涝指挥部,未雨绸缪,结果引起台下哄笑,都嚷嚷专家胡咧咧不靠谱。然而,事实比我预言更快到来。最近京津冀连降暴雨,北京7月31日降雨量更超过2012年721特大暴雨,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网上盛传北京一天下了一年雨。进入七月以来,北京降雨就没怎么停过,隔三五天就会下一场大雨,感觉像南方梅雨季节。
前所未有的大暴雨,给京津冀带来洪灾,造成少数群众牺牲和财产损失。北京门头沟突发泥石流,许多汽车被洪水冲走,全北京11人遇难,包括两名救灾的消防民警;涿州连降暴雨,突破历史极值,加上拱卫北京开闸泄洪,造成了13万人受灾等等,无疑让人大跌眼镜。
北方因为雨水较少,所以城市设计和建筑排涝泄洪方面肯定不如南方城市。这就好比冬天人们关注保暖御寒,夏天人们考虑防暑降温。北方过去下雨少,一直侧重防旱,而不是抗洪。因此,百年不遇洪水来了,有些措手不及,也是正常的,不必苛责政府。毕竟普通人谁能想得到台风“杜苏苪”在福建登陆,结果却造成京津冀特大暴雨,这像南方六月雪一样是小概率事件。即便如此,雨灾发生以后,京津冀政府救灾行动还是可圈可点的,北京更因救灾牺牲了两名消防民警。对比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难后的政府反应,就知道中国政府真是为人民服务了。
不过,专家职责应该是未雨绸缪,哪怕被说胡咧咧、不受欢迎、不被理解,只要能防患于未然,也不枉端国家饭碗吃人民饭,才能心安理得做好专家工作。
据我研究,北京721特大洪水前,北京特点就是干旱。那时南水北调工程还没完成,媒体和专家整天都在讨论北京缺水,要求北京将人口控制在2000万以内,最主要原因就是缺水,说北京地下水严重超采,已经到了地下一千多米了。但自2010年代以来,北京降雨逐年稳步增加,尤其到七八月,简直就像南方梅雨季节,三天一小雨,五天一大雨。再加上南水北调工程完成,现在几乎没人再喊北京缺水了。而且随着暴雨频发,人们开始提到“北京湾”概念,取代“渤海湾”。七千多年前,今天的北京和华北地区确实还是一片汪洋,看看下面地图,整个华北平原海拔其实都非常低。
低到啥程度呢?故宫海拔43米,涿州城区34米,大兴机场20米,雄安建成区加高后13米左右。华北平原最低的是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凹陷带,海拔高度4到9米。即便如此,这些地区的海拔高度普遍高于天津市区,天津市区海拔普遍在2-5米。塘沽一带海拔更低,只有1.3-3.8米,与常州差不多。
但现在涿州部分地区积水有多深呢?有些地区积水深达12米,几乎就是一个湖。这要搁天津下这么大暴雨,半个城都被淹了。不过天津靠海,好处就是洪水能马上排到海里。
对北京和河北,再推而广之,对陕、甘、宁、青等西北地区来说,要真正缓解洪灾和缺水两难问题,我认为最好办法是修建水库和湖泊。雨水积在低洼地里,就会自然形成湖泊,把老百姓搬迁移民安置好了,比特地规划修水库或湖泊要容易多了。有了湖泊和水库就能调节洪涝灾难,一个白洋淀可以装多少雨水啊,积水工程却花不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