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的人生维度
唐尚珺,一个参加高考十五次的广西农村青年。一开始网络上这个话题,大约仅仅是围绕他参加了今年的十五次高考,成绩594分,广西理工类一本线是475分,高出119分,但被退档没录取,自己也没有再填补录,所以,让他围绕那个“已参加高考十五次,会不会再参加第16次?”网上似乎热度又上了一层楼。
列个流水清单:
2009年6月,唐尚珺参加了人生第一场高考,他只考了372分,刚过三本。
2010年第二次高考,唐尚珺考了405分,还是没过二本。
2011年,他考了475分。
2012年,505分,过二本了,他想冲一本。
2014年,573分,他报了西南政法大学,但没打算去。
2015年,他只考了587分,被吉林大学录取,没有去。
2016年以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
2017年,550分。
2018年,619分。
2019年,645分。
2020年,619分。
2021年,591分,被广西大学土木专业录取。
2022年,597分。
2023年,594分。
唐尚珺事件的热,还有一个是关于他的高考,有一部叫《高十》的记录片,据说是76分钟的长度,但网上找了半天,只有一个30分钟的版本,从2014在复读班拍到2016年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并开学结束,看起来是一个农村青年的励志故事,事实上,——至少到2016年为止,这算得上是一个励志故事。
片尾字幕如下:9月4日,唐尚珺办完助学贷款,入学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边学习边在餐厅兼职……;10月16日,唐尚珺父亲在医院进行全身化疗……
其实,截至2016年,这一切都算是正常的,自己有理想,家庭有困境,隐瞒家庭,自助自立,走入理想的高校,用时6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无可非议,值得赞赏。
未被证实但是逻辑上通的说法是:唐尚珺放弃大学学业是因为父亲的病;复读学校出资十万。类似的复读学校出资吸引高分学生放弃大学学业的例子很多。唐尚珺复读这么多年,不依赖家庭,只依赖自己,靠两个假期打工肯定不能解决经济与生活问题,说明有一种类似于制度的潜规则在运作支撑,而且,可以这么说:助学贷款上大学,是一种债务,对这种债务的承受能力和理解,我们不是当事人,不妄加猜测。所以,他后面加入的类似于高考专业户,为复读学校做产业支撑,使之职业化,大概率是成立的。而且,似乎没有人去深挖这个产业链的成因——教育部似乎是不允许办复读班的。所以,唐尚珺2016年后,复读并高考大概率就是一种上班的职业。
现代高考制度的设置,在大工业化革命的当代,绝不是低生产力条件下的科举。科举只有一种专业:社会管理(当官)。高考是现代社会大规模分工合作的技能培训。站在这个角度,唐尚珺被退档,是应该的。如果我是高校招生老师,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退档:因为这种技能培训占用的是公共资源,四年下来,就是设想其培训结果是优良的(一点高中知识下的反复培训十多年,也就这点成绩,大概率也不要指望这四年使其优良),那么一个40岁才完成专业技能培训的社会服务人员,其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的年限有多长?这是资源浪费。这是高考制度貌似公平下的一种制度漏洞,是对其他能占用该资源并能更长时间为社会服务人员的一种不公平。
我本人没有指责唐尚珺青年的意思。让那些似乎要从唐尚珺身上寻求某种道德参照以抬升自己的人,先下到广西唐尚珺的家乡,走几天山路,住几天土坯房,去甘蔗地砍几天甘蔗试试!即使高考专业户这个职业是灰色的,这个职业环境的形成也不是一个唐尚珺可以建立的,他只不过是无奈地寻求了一种职业的方式。至少,无害于其他人。绝大多数人,在这个社会,生存都是被动的。
大概率,唐尚珺不会再复读,因为复读学校不会想引来关注并作为话题发酵被深挖下去;大概率,即使唐尚珺复读,明年也难有学校敢接受这样的丝毫不提升学校声誉的话题学生。
唐尚珺或许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人生维度:高中毕业十四年,其中六年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了,后面七年利用自己的所长,在一个灰色的产业链中生存过了,剩下的,换一个工作,换一个活法。冷静面对网络热闹后的平静。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也没有误入什么歧途,大可做一个平常幸福的普通人。
许黎明 2023 07 23于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