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负责两个接受来稿的版面,因而每天必做的功课,是查收邮箱里来自各地作者的稿件。
大概现在纸媒少,可供发稿的地盘更少,而作者们的热情不减,所以我一天接收一二百篇稿子是家常便饭。
但论起稿件与作者,真是一言难尽。
有个读书版作者,经常投稿,且熟悉版面投稿要求,比如投书评需附上新书信息,一般读书版选用6个月内新书,像书评书摘之类,自然是越新越好。
纸媒没法比拟新媒体的迅捷,且读书版是预发版,考虑到出版流程中需耗费的时间,通常版面会提前编发,因而我选稿的标准之一,是写得好之外,最好是新近出版的书籍。
这位作者,熟知编辑心理,几乎每次书评,都会随意修改书籍出版时间,比如某书出版于今年1月,他可能会改成6月,制造一种他先睹为快的用功假象。
我们能理解,读一本书需要时间,写一篇书评需费心神,这种付出对每一个书评作者都是一样的。但平白改了出版时间,就好比修改娃的出生年月提早入学,这种小心机,毁了我心中对这位作者的诚信印象。
对这种随手一搜即能得知真相的造假,我不知道意义何在。
还有一位人情世故版作者,我接手这个版面不久即疑窦丛生。
现在的来稿都需在稿件后附上作者的地址电话及银行卡信息,对于写得不错的作者,我整理了一份作者名录,将基本信息录入表格,便于查询。
这一整理,就发现了问题。同一个省、市、区有五个作者,分别为两个姓,且他们来稿的遣词造句用语非常一致,就像一个人写的一样。
看他们的身份信息,虽然是不同的地址电话,但从年龄上大胆猜测,可能是夫妻姐弟子女的关系。
就这么神奇,我居然秒变侦探,捋清了这位作者借用家人名义、一人发稿的事实,这位作者再能写,这份小心机也让人望而却步。
再看邮箱,这一家子每天的投稿量都很可观。真有人写作这么高产么?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无法辨别真假的情况下,我只能一棒子打死,一篇都不用了。
四个月后,我的邮箱收到了群发的举报邮件,果然是有原主被这位作者抄袭了心中愤然而广而告之。
我暗自庆幸自己的谨慎、细致,整理工作虽繁琐,却是值得的。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但有些人设再完美,也不可信,不足取。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写文,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