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谢晦之死
(三)风云变幻
谢晦到了江陵,宋文帝原来的部下,留守江陵的王华就被奉调进京,谢晦接管了一应事务。留守在襄阳的到彦之也奉调进京,路过江陵时特意拜访了谢晦,谢晦设宴招待,两人喝酒喝得十分高兴。到彦之临别时把所骑的马和佩剑送给谢晦,谢晦也回赠了珠宝,他觉得能和到彦之拉上关系对自己今后很有好处。
谢晦在江陵度过了平静的两年。第二年皇室决定把谢晦的女儿娶为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刘义康的王妃,谢晦派妻子和大儿子护送女儿到建康完婚。从表面上看,谢晦的一切都向着顺利的方向发展。
这两年中宋文帝没有闲着。即位这年的八月改年号为元嘉,朝廷的政事仍由徐羡之和傅亮管理。元嘉二年的正月,徐、傅二人上表归政,文帝开始亲自掌握大权,在重要的岗位上安排自己从荆州带来的心腹。两个弟弟义康和义恭也都封王、加将军号,分别任职州刺史。用了一年多时间,宋文帝完成了人事布局,稳固了统治地位。元嘉三年正月,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旨诛杀徐羡之和傅亮。
元嘉三年初,谢晦接到傅亮密报,说是朝廷会派人来江陵征询谢晦的意见,是否适宜北伐,傅亮让谢晦不要赞同。朝廷派的人还没有到达,忽然又有其他人的密报,说是朝廷近日将有绝大处分。谢晦心里开始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何承天来商量。
何承天看了两份密报,说:“朝廷决不会派人来了,一定有重大变故,将军要早作安排。”谢晦说:“如果事情的发展万一对我不利,我该怎么办呢?”何承天说:“我受到将军的知遇之恩,理当为将军尽心谋划。如果朝廷对江陵用兵,我们的兵力比不过朝廷,所以上策是出境求全;中策是将军亲自带兵到夏口扼守,派心腹将领占据义阳,万一战事不利,就从义阳出境。”说到这里,何承天就不说下去了。
谢晦明白何承天的策略核心是出境才能保全,也就是投向北魏,这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北魏毕竟是异族,如果投降北魏,日后史书上作何记载?本人的历史地位如何,是做官的读书人最关心的问题。从亲情来看,他的弟弟和儿子都在京城任官,两个女儿是王室的媳妇,如果他投了北魏,弟弟和儿子的性命肯定保不住,女儿的命运也难说。他对何承天说道:“如果朝廷有什么举动,我先上疏自辩,以表忠心。如果万不得已,只能举兵。荆州历来是用武之地,完全可以一战。再说,朝廷哪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和荆州、兖州两镇作战?檀道济乃是一员宿将,朝廷的将领中恐怕难有他的对手。”何承天听了不以为然,说:“将军与檀将军已经二年不通音讯,谁知道情况是不是会有变化呢?”
何承天说得一点不错,这两年中京城内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先是王华被任命为侍中,到彦之为中领军,这两人是宋文帝在江陵时的心腹部属,一文一武,到京城后担任了重要职务,掌握实权。徐羡之和傅亮上表归政后,文帝遇事依然很客气地征询他们的意见,目的是麻痹他们。其实宋文帝即位后就为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的存在寝食不安,不断地和王华、到彦之密谋除掉三人。关键是如何利用檀道济的问题,于是文帝就以讨论北伐为理由,把檀道济召进京城。
宋文帝年纪虽然只有二十岁,遇事却十分沉着冷静。他感到对付徐羡之、傅亮易如反掌,派一队人马就捉拿归案了;讨伐谢晦也不是难事,谢晦虽手握重兵,但缺乏将略;要紧的是如何安抚檀道济,听从他的命令。宋文帝看准了檀道济虽然参与了废立,但和徐、傅、谢三人不同。他的父亲刘裕生前说过,檀道济“虽有武略,却无远志”,这种人不会对朝廷构成威胁,如果用檀道济来对付谢晦,不是最好的一着棋吗?
宋文帝单独接见了檀道济,赐他坐下。问了他的一些情况,说到他跟随刘裕讨伐桓玄、北伐关中的功劳,再说到他拥立自己登上皇位,忠心耿耿。搞得檀道济莫明其妙,屁股如坐针毡。宋文帝说着说着,然后转入正题,说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心怀不规,害死少帝义符、庐陵王义真,罪在难赦。又称赞檀道济曾经反对废掉义真,无亏臣节。接着说现在准备逮捕徐羡之和傅亮,然后派兵讨伐谢晦。说到这里停下,眼睛盯住檀道济。檀道济赶紧跪下,连声说自己有罪。文帝说:“卿无罪,朕还要倚仗你评定谢晦立功。”檀道济叩头谢恩,说:“凭借皇上天威,必定马到成功。”文帝亲手把他扶了起来。事情果然不出宋文帝所料,檀道济愿意统兵讨伐谢晦,双方力量对比顷刻发生逆转,他已经胜券在握了。檀道济不仅能够讨平谢晦,今后还可以用来对抗北魏,巩固边防。这种有武略、无远志的勇将,正是他最最需要的臣子。
谢晦在江陵哪里知道这些变化呢?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忽从京城传到消息,徐羡之、傅亮已经身死家灭,自己的弟弟谢嚼和大儿子谢世休也被处死。谢晦悲痛欲绝,担心的事果然出现了,而且来得这么快。过了两天收到朝廷的诏书,诏书列举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的罪状。说他们辜负了刘裕的托付,对少帝义符“怀宠取容,顺成失德”,对庐陵王义真“矫诬朝旨,致成祸害”,指责他们“显行怨杀,穷凶极虐”。徐羡之、傅亮已经明正典刑,对谢晦,皇上要亲统六师进行讨伐。
谢晦读过诏书,满腔委屈和怨恨,自己对刘宋皇室忠心可鉴,如今却被指为叛逆。不能束手就擒,只得和朝廷刀兵相见了。但是他决定先上疏向文帝辩明是非、表白忠心,或许皇上还能回心转意。晚饭过后,谢晦坐到书房亲自起草表文,度过了又一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