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丑人鱼之十:穹顶霾消(一)
安 文
柴静,亿万人敬仰过、赞扬过,憎恶过、唾弃过,从小城女孩到穹顶女神、又堕落为丑国垃圾,虽然不禁扼腕叹息,但如今价值只剩可化腐朽为肥料,作为剖析公知的反面教材。
十年前,《看见》全国发行。发布会现场,由白岩松、崔永元、罗永浩、陈晓卿等大佬坐镇,邱启明主持,被誉为当年“最强大的文艺传媒阵容”。几个月内,《看见》狂卖一百多万册,此后不断加印,横扫国内各大书店和图书馆借阅榜。这是柴静最后的高光时刻。
两年后,她迎来另一场“高光”。《穹顶之下》引爆全网,却押错了赌注,纪录片被光速下架,引来骂声一片。“卖国贼”“臭公知”“伪文青”“代理人”等各类标签,纷纷贴上她的外套。从职场小白到公知女神,柴静整整走了十年。而从穹顶神坛飘落丑国,柴静只用了两年。
2015年,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各大平台播出,短短一周内,视频播放量达数千万人次,引发舆论地震。而导演,正是当红央视女神兼知名主持人柴静。但令当事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部纪录片的风评出现了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认为,《穹顶之下》的采访非常“人性化”,理性中立客观,提高了民众环保意识,加速了北方雾霾的治理进程;但更多网友却觉得这部影片数据造假,抨击中石油垄断,吹捧西方价值观,充斥着柴静个人的意识偏见。
不过,这些还只是水面上的讨论。真正让柴静走下神坛的,则是这部纪录片背后的赞助商。柴静将“福特基金会”放在片尾感谢名单中,这是一家低调且庞大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也就是俗称的“NGO”。多年后,科普自媒体“回形针”因肉蛋奶事件遭全网通缉,起因也跟这家NGO组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舆论不断发酵,最终官方出面,《穹顶之下》从各大视频网站陆续下架。
一夜之间,柴静的标签从“共和国良心”“文艺女神”变成 “卖国贼”,沦为众矢之的。然而,尽管民意汹涌,她并不打算“道歉”了事,而是果断“息网”,无视公众的评价和议论。与此同时,柴静入选美媒《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者”,与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瑞典外长斯特伦列入同一名单。
这一年,柴静39岁。两年前,她携带新书火爆全网,民间一度出现凡有书店处,必有柴静书的盛况。《看见》之后,更多的年轻网友成为柴静的粉丝。大量的采访视频片段被搬上互联网平台,柴静犀利敏锐采访、真诚友善态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同时也给之后的舆论埋“雷”。
在“雾霾风波”之前,她顶着无数光环:央视主持人、畅销书作者、媒体行业标杆人物、文青女神。甚至有微博粉丝留言称她是“共和国良心”。当年,民国剧火爆一时,林徽因被封“民国女神”,柴静作为“文青”和“公知”代表,一些男粉将其称作“柴徽因”,一时间风头无两。在刚刚到来的4G时代,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无数人排队扎进流量这口“热锅”,有人成魔,有人成神,有人成鬼。
彼时,被推向神坛的柴静正沉溺其中,对即将发生的一切还浑然不觉。直到她飞往美国的那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