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读书:陈立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安 文
1947年5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有陈立夫照片。
仔细观察,会发现照片上不仅有陈立夫,还有孔夫子和中国农民。以孔夫子和中国农民为照片背景,很能说明陈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陈认为: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这是中国的国情,要谈发展,就离不开这个前提。孔夫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想要凝聚人心,就应理解儒家文化,这也是中国的国情。他当“教育部”部长时,支持年轻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支持他们出国留学,但一直强调中国人不可以数典忘祖,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应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抗战时期,他认为战争结束后,我们要重建家园,就需要文化作为精神原料。当时大学教欧洲地理,不教中国地理,教欧洲历史,却不看重中国历史。陈立夫反对这样。他认为,如果我们连自己祖宗的历史都不知道,还怎么建设家园?他的教育理念,重视中国自己的政治、历史、地理、语文。他还把传统的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纳入教学体系。
旅居美国后,陈对研究和发展中医及传统文化贡献很大。有位热心的中国人办的基金会,有意将普林斯顿大学盖斯特图书馆馆藏的数千本中医药书籍进行整理,并邀请他来主持这项工作。这批中医药书,是犹太人盖斯特收集。盖斯特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年轻时患眼病,遍访世界各地名医都没治好。后到中国河北定州,那里的中医竟治好了。盖斯特觉得中医非常神奇,自那以后,他就开始收集中医药书籍,每年都拨出部分资金特意请人帮助购买。若干年下来,藏书已经非常丰富。开始,这批藏书被带到加拿大存放。后来,盖斯特遇到爱因斯坦,便提出把这批书交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他的研究中心不大,而且这批书和他的研究没关系,建议把书捐给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盖斯特按爱因斯坦建议,把书捐给了普林斯顿,这就有了普林斯顿盖斯特图书馆中医医药典籍馆。
这批藏书数量庞大,胡适曾花两年时间做了个书目。陈就整理工作制定了一个目标,想把中医药对各种疾病,如伤寒、中风、糖尿病等是怎样治疗的,整理出一套书,以便进行中西对照。在整理中,如有具体药方,也汇集起来。他的这个方案,受到基金会支持。遗憾的是,后来情况发生变化,计划未能顺利实施。
1970年陈返台湾定居,他的工作之一是担任“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学院开展工作阻力重重。为协调矛盾,他选了5位中医、5位西医、5位非医生人士,共15人组成学院董事会,还邀请著名教育家郑通和担任院长,学院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后学院办了中、西的医院及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一批优秀毕业生,声誉不错。陈担任这个职务长达30年,于2001年去世。他重视中西结合医学的发展,本人也得益于在整理推广传统中医学时获得的医学知识和养生经验。他曾说自己身体并不特别强壮,58岁患了糖尿病,还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做过两次手术。但即便这样,他活过了100岁,在102岁高龄去世。
陈虽在美国生活多年,但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在美国开办养鸡场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余,研究中国古代经典,写成《四书道贯》一书。这本书有10章,除了第1章《总论》和第10章《总结》以外,剩下的8章分别是《格物篇》《致知篇》《诚意篇》《正心篇》《修身篇》《齐家篇》《治国篇》《平天下篇》。书在台湾出版后,销售很好。后来又应邀编写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6册,和教师手册6册,面向高中高职学生和教师。
他从小受中国传统典籍熏陶,青年时代就写过国学方面的书,甚至还创制汉字的五笔检字法。由于那段时间每天想着点、划、直、撇、曲的笔画,他的大儿子出生时起的乳名就叫点儿,老二叫划儿,老三叫直儿,最小的叫撇儿。在台湾,陈主持翻译李约瑟博士《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在翻译同时,他又编成《中华科学技艺史丛书》,作为补充。他又编《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从根救起》、《迎头赶上》等书,主张“将中国固有的德、性、质、能从根救起,对西方的物质科学,迎头赶上”。
即便今天,传统文化还是联系世界各地华人的精神纽带,是凝聚华人的精神所在,陈的工作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