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1日,2023世界新能源博览会在常州举行。
博览会期间,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常州位居第四,排名较去年上升一位,是唯一入围前十的二线城市。
在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方面,常州排名全国第一,这也是常州在这个评分选项中蝉联第一,彰显了其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作为一个既无资源禀赋、又无能级加持、也无资源倾斜的“三无”城市,常州是如何实现“逆风突围”的?借着这个机会,我们来盘点一下常州新能源各大主要板块和各辖市区的产业特色优势,给关注常州新能源产业的朋友们提供一份参考。
一、除了新能源汽车,常州还有…
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常州的新能源产业,是因为新能源汽车。
近几年,常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发展迅猛——
2022年,常州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约占全省一半,列全省首位;今年1—5月,全市新能源领域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711亿元,增长25.1%;新能源汽车产量21.66万辆,同比增长137.5%。
以二三线城市的体量,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多次与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同榜竞技,并在相关细分领域拔得头筹,常州表现亮眼。
事实上,常州在新能源领域,表现亮眼的不只有新能源汽车,常州的光伏、风力发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内,也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 本土企业天合光能是全球第二大光伏组件出货商,先后25次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上刷新世界纪录;
· 新创碳谷在全球风电行业织物市场占有率达30%,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 常州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西电变压器特高压变压器制造技术和产品质量全国第一;
· 今年3月,常州企业永安行发布全球首台微型太阳能制充氢一体机,破解了氢能终端产品充氢用氢痛点,标志着家用自主制氢充氢技术进入应用示范阶段。
如果用两个字总结常州新能源产业的特点,那就是“全”和“长”。
“全”,即产业齐全。目前,常州已经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产业闭环,无论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的太阳能光伏,还是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的变压器、产量排名全国第六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很能打。
“长”,即产业链纵深延长、集聚效应显著。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抢先布局和持续深耕,让常州以点带面、以链兴群,在各个新能源的细分板块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一大批新能源企业扎堆入驻,形成集聚效应。理想、比亚迪、江苏时代等产业巨头在常州深度布局;天合光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常州本土新能源企业从这里辐射全国。
二、凝心聚力,兄弟市区齐头并进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常州各辖市区“形散实聚”,形成了整体发展的合力。
· 新北强化比亚迪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扩大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招引力度,构建起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领先的新能源整车、光伏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 武进以理想汽车为总牵引,围绕充换电基础设施和精密部件等特色领域,主攻整车研发、系统集成和精密部件。
· 金坛持续强化完备的动力电池、关键材料与制造装备正向研发体系建设,构建了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
· 溧阳持续推进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纳米硅碳负极等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发应用,打造国内领先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和储能电池示范高地。
· 天宁推进智能网联测试道路的新型基础设施、车联通信网络、信息交互管理建设,争创省级车联网先导区。
· 钟楼依托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常州大数据产业园等创新载体,探索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持续提升产业智库支撑能力。
目前,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已形成溧阳、金坛、武进、新北集聚成片,天宁、钟楼多点开花、链式发展的态势。6个辖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内在优势的新能源产业,各有侧重、协同发展,为常州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积蓄了强大的内生力量。
三、一个“三无”城市是怎么突围的
常州既没有矿产资源优势,也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的科研人才优势,甚至都没有传统整车产业优势。
“零基础”条件下,常州却把动力电池做到了全省第一、新能源产业聚集度做到了全国第四。
既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又没有一线城市的能级优势、万事万物只能靠自己争取和努力,这才是国内城市的普遍情况。相较于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发展路径,常州的发展模式,对于众多二三线城市而言,有着更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以新能源产业作为切口,我们大致观察一下常州作为“普通城市”的向上突围之路。
一是不走捷径,稳扎稳打。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城市竞争中也是如此。
资源禀赋方面,常州欠缺先天优势;苏南版块中,常州的区位过去并不占优势。但常州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长期深耕制造业,推动重点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形成了自己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
2022年,常州工业总量突破2万亿元,跃居全省第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1%。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新能源之都的名片逐渐打响。
二是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
常州最早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时,同台竞争的都是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但常州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了独属于自己的“参赛方式”: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的动力电池作为破局之道,逐步延链、补链、强链,最终实现产业闭环。
相较于其他城市逐鹿新能源整车赛道,常州以动力电池作为切口,单点突破、逐步深入,这样的战略选择更适合常州的城市体量,是务实而富有远见的正确决策。
目前,常州不仅动力电池产能全国领先,新能源整车制造势头也更加强劲。
今年一季度,常州新能源领域核心制造业产值增长37.7%,其中新能源整车增长169.7%;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排名第六,前五名分别是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庆,除了广西柳州,其他排名靠前的都是省会和直辖市。
三是眼光超前,行动跟上。
2009年初,国务院颁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在全国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工作。
常州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同时,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成立,布局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项目。
各辖市区也开展了紧锣密鼓的招商引资工作,尤其是溧阳和金坛,分别引进了当时国外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波士顿电池和国内动力电池行业领军企业中航锂电(现中创新航),成为常州最早的能源汽车产业链基础。
与此同时,常州的政府部门也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和政府服务工作,陆续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等重磅政策,先后出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扶持措施,将新能源产业先发态势转化为领跑优势。
超前的政府眼光加上超强的行动力,让常州在其他城市还在观望摇摆的时候就已经抢抓先机,走在了前面,为后续新能源产业的腾飞埋下了先发制胜的种子。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版图上,常州提供了一个样本参考:作为一个既无资源禀赋、又无能级加持、也无资源倾斜的“三无”城市,凭借深耕实业的长期主义坚持,低调务实,一门心思做强制造业,也可以在城市竞争中“硬核”突围。相信在新能源产业的加持下,常州将大步迈进全国第25座万亿之城。
参考文章:
1.上升1位!常州全国第四!常州日报
2.2023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3.常州:“发储送用”闭环,夯足腾飞之势,新华网
4.常州新能源产业呈现三大特色优势,常州市财政局
5.整车制造,常州实力“出圈”,常州日报
6.谁是中国新能源之都?商业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