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观察】警惕网络曝光维权中的“乱象”
当下,社交媒体的发达,每个人全有个麦克风的时代,任何一点“唾沫星子”,在数以亿计的网民规模下都有可能酿成一场害人害己的暴风雨。
尤其是通过网络曝光自己的一点社会、经济纠纷,也越来越成为一些人倚重的维权方式。社会纠纷事件因为往往发生在大家的身边,围观发言门槛低,很容易引爆网络舆论。但近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却并不总是沿着公平正义的轨道进行,不少事件因为各种原因偏离轨道,造成“非正义”的结果。
遇到权益被侵害,维权绝对正当,也应理直气壮。然而,维权之所以神圣,正是因为它宣告着每个人的尊严不应受到不法侵害。而如四川大学女研究生张薇,宣称“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就不能维权了吗”,从而进行“有罪推定”等脱离事实依据的维权,这种行为就背离维权之本义,非但谈不上维权,还可能构成侵权。
这些事件在上网与传播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失真,引发激烈舆论风潮,严重伤害了当事人权益,造成舆论分裂、性别对立等不良现象。这种“社会纠纷爆网”乱象,当引起警惕和反思。
观察这种乱象,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首先是“不顾事实蹭流量”。如今,有些博主或网红,只要是为了流量,不惜造谣生事;有些事件当事人不顾事实,甚至歪曲事实,博取流量。
其次是“不信法律信网友”。在一些纠纷中,明明已经有了符合法律的处理结果,但当事人为了博取舆论同情,夸大矛盾冲突编写“小作文”。
其三是“断章取义带节奏”。“有图未必有真相”,视频也是所见非所实。区区几分钟的短视频,掐头去尾、避重就轻,如某某观察发布的关于高铁掌掴事件,不能正确反映当时的事实情况。
其四是“煽风点火搞事情”。在纠纷面前,有些网友非但缺乏同理心,而且怀揣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丧失了朴素和正义。
以上四种乱象,在诸多“社会纠纷爆网”事件中,已相当普遍且典型,理当引起重视。需要申明的是,通过网络维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若这种维权方式异化成了无视事实的谎言编织、刻意夸大甚至恶意构陷,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并试图跳出这一怪圈。
说到底,互联网的本质还是公器,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笔者对此有三点想法:(转浙江宣传)
一是好好说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实事求是,理性解读,让舆论的力量成为保护他人的盾,而不是刺向他人的矛;
二是整治乱象。监管部门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加强网络监管,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打击带毒流量。对于突破法律底线、践踏公序良俗、败坏网络风气等不良网络行为,吸粉的要清粉、被打赏的要罚没,让其竹篮打水一场空,从而抽薪止沸;
三是常吹清风。真诚相待,以心换心,才能将隔阂弥合。我们还须继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真善美成为联结数亿网民心灵的桥梁。
网络是情绪的放大器。一条小溪水的流淌或许不引人瞩目,但当千万条小溪汇成汪洋大海时,哪怕一股小小的漩涡,都可能引发滔天巨浪。我们应该多一份敬畏,心存一份善意,把情绪关进“牢笼”,让表达有边界,不要动不动就选边站队,用情绪的“榔头”一次次捶打网络中所谓的“钉子”。否则,真当海啸来临之时就会发现,这里没有幸存者。漩涡过后,留下的只会是社会信任的破裂和理性的崩塌,尤其是 在“社会纠纷爆网”乱象中,遭受危害的绝不只是相关当事人,若置之不理,这把火可能会烧到每一个人身上。“吃瓜群众”也可能成为“人肉对象”,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网暴之重。
另外:面对网友关切,有关部门亦须及时出手、作出权威回应,让正义得到彰显。如果久拖不决或放任不管,也会为“以曝制曝”“以暴制暴”的滋生和蔓延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