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丑人鱼之四:晓松来龙
安 文
歌手、作家、导演、主持人、音乐总监、词曲创作人……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以多重身份示人的高晓松,在当时文化名人版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在“才华是男人最好的医美”时代,他一袭中装、一把折扇侃侃而谈,轻松收获一众拥趸。时至今日,年过半百的晓松已然作品傍身,却悄然隐出公众视野。对此,有人叫好,有人哀叹,有人缄默……
少年成名
即便是全国硕士生比例(“生均硕士”)约14-15%的当下,“硕士基本等于文盲”都算惊世骇俗之语,引得板砖接二连三。但若干年前晓松却说得极为坦然。此非哗众取宠,他确为出身顶配高知家庭的龙种:
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母亲张克群则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古建筑研究者,建筑大家梁思成的弟子。对出生于清华大院、在“知识洼地”成长的晓松而言,高考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绝不算光宗耀祖的“高中”,顶多算沿着既定路线推进的正常发展。
然而,晓松忤逆之处在于,作为理工男的他,对当科学家并无兴趣,少年晓松真正向往的是姑娘,以及姑娘们喜欢的音乐。90年代是摇滚乐的黄金时代。尤其北京,被称为魔岩三杰的窦唯、何勇、张楚以及唐朝乐队、黑豹乐队等老牌乐队当时都聚集于此。摇滚乐风潮吹进了大学校园,年轻人的荷尔蒙在音乐热浪中点燃。19岁的晓松和蒋涛、赵伟等几个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组成了一支乐队,最开始叫“零点阳光”,后来更名为“青铜器”乐队。
当时还在北京联合大学大三的老狼,是这支乐队的第一个正式主唱。尽管经费紧张,乐队设备寒酸局促,但青春期狂热让这些年轻人义无反顾集结到一起。之后,晓松精力渐从学业移到音乐。1991年大三,晓松内心叛逆因子集中爆发,不顾家里反对选择从清华退学,也在父亲要求下搬出了家里。
不上学干啥,晓松其实心里没数。他盘算着学舞蹈、学书法、学画画都要童子功,但学电影不用。于是便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预备班研究生,最终不幸落榜(晓松后来执导的电影成品水准也证明了他的确不适合端电影这碗饭)。
考研失败,柳暗花明,在亚洲电视艺术中心实习的晓松,一次去外地拍纪录片,碰到一家葡萄酒厂老板,机缘巧合下,凭借一句葡萄酒广告词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在此之后辞职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年仅23岁,晓松就开上了林肯、当上了老板、装满了一抽屉的钞票。
与此同时,纵情名利场的晓松也没放弃音乐理想。90年代他制作的《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模范情书》等校园民谣,一度风靡全国,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晓松本人也凭借著名音乐人的身份,成为《超级女声》等大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常驻评委,渐为大众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