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微语(之三十)
羿耿庵/文
曼翁师青睐的巜汉祀三公山碑》是名垂书史的极有学术价值的碑刻之一,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刻,篆书,10行,行17—20字。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该碑书法上主要特点是篆隶相兼,结体介于篆、隶之间。变篆书的弧线为直线,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而这正是篆刻的常用方法,因此深受篆刻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等都刻意临写过。当代书法篆刻大家沙曼翁自然对这块汉篆碑刻情有独钟,笔者曾多次见其临写过,但均为条屏、小横幅之类的幅式。2021年阳春三月,笔者受好友邀请前往苏州遊访,偶得由沙曼翁先生书写并由苏州碑刻家镌刻的刻碑刻石全文长卷拓片,欣喜万分。
据无锡同门宋健介绍,他保藏着此刻石手卷真迹,原迹并不是写在宣纸上的,而是写在一张张分开的黄裱纸上,每张尺寸长93公分,宽39公分,共6张,这是一件临习之作,作于1974年,沙老时年58岁,因是临习之作,少了许多创作上的框框,又正值沙老壮年,书艺进入了成熟期,作品字势恣肆,用笔老辣,结体奇特,是沙老“文革患难”之时留下的一件精品之作。
早在九十年代初,笔者就买过一本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该碑刻字帖,并通过曼翁师的指导,该帖的每一页的边上用圆珠笔对字迹作了专门的描摹,并用长期反复临写过。曼翁师曾经多次对笔者谈及临写此帖的一些秘籍,他说:“《汉祀三公山碑》书法在用笔上以方笔为主,一改圆笔写篆的方法,开辟了篆法用笔的新境界。临写时,起笔、运笔皆须以方笔为主,这样作品能显示出古拙生辣之趣;在转折处须方圆兼用,小者用圆,大者用方,灵活使用,以展现此碑生涩峭砺的书法风范。”辛丑初夏笔者曾见过一幅曼翁师以《汉祀三公山碑》笔意书赠林散之先生的楹联,联文曰:“未知一生能著几两屐,共饮斗酒恰有三百钱。”遂拟其意录之。笔者的体会是:在临写此碑或创作时,宜悬肘书习,尽可能将字写得大一些,起码在10公分左右;运笔速度可稍快,并且快中有慢,笔要在纸上走得稳,留得住;在用墨上尤需注重墨色的变化,使整幅作品墨色呈现浓淡、干湿、苍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