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语】梳理可以开放的校内资源 建立校园开放的长效机制
近日,一段家长带小孩进深圳大学参观被保安拦下的视频,引发公众对高校校园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讨论。5月17日,同济大学率先调整进校措施,允许校外人员刷身份证登记后入校。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均允许校外人员完成一定的登记手续后入校。高校校园要不要向公众开放?笔者认为高校开放是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重要的一条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在开放的时代,高校必须考虑如何更开放、更接触社会,更充满活力,最重要的应该是它的资源开放性。高校应拆除“人为围墙”,让校园内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体育设施等,与社会共享。因为高校只有与社会融合才能突显高等教育的特性,才会提高其自身修养。
高校的开放,是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对公众意愿的尊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游客观光不再仅仅是一昧追求玩乐,还有着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高校堪称一座颇具人文气息的博物馆,自然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青春进取之气息,游客游览大学已成为我们不能回避公众的意愿,需要得到尊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和社会责任的勇敢承担。通过校园旅游这个途径,在公众心中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和知识的需求,开拓视野,增强他们的科普知识,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我们感知社会同时、社会也需要感知我们。
高校对公众开放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可以获得旅游收入,可以提高知名度,可以提高公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对外开放利多弊少,势在必行。现在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如何有序开放、长效开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