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李白之三
安 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做官,才能于公治国理政济民,于私获取黄金屋和颜如玉。李白自诩诗仙,号青莲居士,标榜天子诏唤不上朝,不肯折腰摧眉事权贵,却也不能免俗,只不过由于是罪人和商贾之后,他没学父亲认命经商致富,也不可能像杜甫他们走正统科班出身之路,只有所谓“干谒”之途。“干谒”,是在科举之外,通过推荐,给确有真才实学者开辟的仕途通道。为进入体制内,实现“以大道匡君”理想,李白终其一生学千技万籍,想千方百计,行千山万水,说千言万语走这条路,其艰难困苦,远非现在正在求职找工作的年轻人可以想象。可惜最后上了宁王贼船,穷途潦倒,郁郁而终。因此,李白的诗,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充满雄奇奔放、飘逸清浪漫色彩之中,浸透了这位“谪仙”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而又万般无奈的精神宣泄。
学千技万籍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白先世因罪流放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后其父逃归蜀从事跨境贸易,定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即现在所谓“盲流”,李白即生于此。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唐代小学识字课本)。”公元710年,10岁,《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云:“大人令诵《子虚赋》,”读诸子百家,通诗书。715年,15岁,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作《明堂赋》、《拟恨赋》。718年,18岁,隐居大匡山,从赵蕤学纵横术,约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720年,20岁,疑作《大猎赋》初稿。721年,21岁,在成都瞻仰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此后几年游历蜀中各地,增长不少阅历与见识,作《登锦城散花楼》。724年,24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