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维权声援变了质
近日,湖南长沙一起停车纠纷引发全网关注。刘女士的车位被别人占用了两三个月,“五一”假期结束后要搬回来住,就联系车主挪车,没想到车主要看购买合同才同意挪车。双方从言语争执到报警、锁车,后来车主用铁桩将车位“焊死”,最后车主又遭受“人肉”。
此事件的来龙去脉谈不上复杂,过程却一波三折,最终演变成一场社会闹剧、网暴事件,已然超出了“纠纷”的范畴。
根据相关报道,刘女士是在车主最开始拒绝沟通的情况下才选择找到媒体报道此事,希望借助媒体力量与对方沟通,以此来妥善处理此事,但后来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刘女士的预期。视频在网络热传,车主的个人信息也惨遭曝光,遭到众多网友的谩骂。
车主占据车位固然有错,但网友在未知事件原委的情况下就对车主谩骂实属偏激。就事论事、理性讨论究竟是何其困难?网络暴力又何时才休止?目前而言可谓是一大谜题。
当前刘女士和车主已经达成和解,事件原委也有了着落,就此这场闹剧落下帷幕,但整个事态过程足以让人反复审视、深思。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场纠纷的开始只是刘女士希望得到网友的帮助,能够妥善处理此事,并不想让车主遭到网暴。而网友发言帮助刘女士,是出于维护公平正义,遵守公序良俗的愿望,但绝不是通过揭发他人隐私、无良谩骂他人的方式来帮助刘女士要回自己的车位。
其实,此类网暴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屡屡发生。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成了部分网民泄愤的平台。在网络上随便发布个视频,只要其中含有不公平的字眼,各路网民纷纷“路见不平一声吼”,不论真假,不计后果,只管发声。说是声援,实则宣泄。非但无益于事件的解决,反而将事态的发展推向深渊。
声援正义绝不可“按键伤人”。从事件的发展轨迹来看,大部分网民的发声起了积极作用,可一旦声援变了质,就会导致网络暴力。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绝不是跟风起哄、生拉硬扯的地方。网民在遇到此类事件前,应当就事论事,理性讨论,合理维权,莫让维权声援变了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