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的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一经法院公开,引发网络热议。张女士认为,隔壁的可视门铃摄像头将她和家人都纳入拍摄范围,严重侵犯了她及家人的隐私权,给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以拆除。
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在近几年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但其也可能收集到邻居的隐私信息,给他人造成困扰。安徽的李先生就因镜头照到了对门的张女士,遭到侵犯隐私权的质疑。监控毕竟安装在楼道内,偶尔照到邻居不可避免,但李先生所居住为面对面式的门户,所以张女士一家等于常年在监控的监视下,觉得不自在也合情合理。如果李先生能够将摄像头方位朝下一些,或是将摄像头安在侧墙上方对准自家门口,减少照到邻里的可能性,并且在安装前征求意见,毕竟楼道是大家的公共空间,相信并不会走到法庭相见这一步。
现今社会存在信任度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就是典型表现。与此同时,安全与隐私的矛盾应运而生。安装的人是图安全,可反对的人就会认为其侵犯了他人的隐私。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坏人犯罪的几率。但其背后给他人隐私带来的隐患同样值得重视。民法典明确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可视门铃常常会记录下他人进出家的数据,一旦开门,屋内的情况也被拍得一清二楚,确实会给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带来困扰。并且若是它所记录下来的人脸等信息发生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在安装可视门铃保障住宅安全的同时,也负有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守护自家安全的同时,莫让他人失了隐私空间、安全感,因此必须在保障安全和维护他人隐私权之间做好平衡。安装可视门铃的初衷是为邻里的安全保驾护航,勿让可预见性的纠纷伤了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