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网 | 微博 | 客户端 | 旧版博客
收藏本站

平常语(原常言道) 2023年5月9日-2023年5月13日新话题

常言道 最后编辑于 2023-05-09 10:29:45
2444 18 8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这些监控设备极有可能收集邻居的隐私信息。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对此,你怎么看?请注意,每周六晚截稿)

小启:本期起,《常言道》栏目更名为《平常语》

2023年,《文笔塔·观点》版每周二出版 

5月9日常言道刊发名单:

琴酒、周羊习习


A0520230509C.jpg


收 藏
分 享
表态的人
  • 竹青
  • 泉水涓涓
  • 珍珠传奇
  • 嫳屑男子
  • 文学院
  • 顺其自然者
  • 人参果
  • 无所求
发送

18条评论

  • 车位纠纷引发热议,“人肉”行为值得深思

    近日湖南长沙一则车位纠纷事件引发关注,笔者将针对事件本身抒发一己之看法。

    根据事件,我们可以指出这位占用者的很多问题。首先占用车位者缺乏基本的车位产权意识,车位在售出后即为私人所有,他人不能随意侵占使用。业主所在小区的车位上本就标有代表售出的私家车牌,但在解释清楚后,占用者仍然认为车位是活动的,任何车位只要没有车都可以停,不觉自己侵权,认为自己有理。物业证明车位已被售出后,占用者却继续索要购买合同,业主交涉无果后听从警方建议,实施锁车,占用者挪车不成,反咬业主和物业违法。就此,如果说占用他人车位是缺乏意识,那么在被告知行为失当后仍固执己见,拒绝认错道歉,反而倒打一耙的做法则实属是刁赖无理的。

    笔者认为,纠纷过程中,车位主人采取的做法值得肯定。业主享有车位的所有权,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而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业主合理求助于物业与警方,针对刁蛮无赖者强占车位的思维,选择用铁栏焊死车位的方式实施自我救济,有效推动了僵局的化解,促成了对方的妥协。业主运用了不违法的手段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展现出了刚硬与智慧,是事件的痛快之所在。但仍需指出,业主的做法虽有着可取之处,但在面对现实情境,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做法一定正确,采取行动时仍需三思而行。

    作为事件第三者,网友的评论、谴责等行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纠纷的和解,却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网络中群体性的评判的暗面。在初期,人们只是通过文字表达对车位占用者的谴责和对业主的赞赏,然而在事件进展中,逐渐演化为了对占用车位者的“人肉”,占用者本人的姓名、照片、黑历史等都被曝光,甚至长相相似的无辜者也受其牵连。“人肉”的做法或许有着人们义愤填膺的成分,也或许是出于对作恶无赖者的谴责与批判,没有人加以制止,在群众伸张正义的心理动因下,“人肉”行为的违法性、暴力性实际都被忽视了,占用车位者承担了由自己无理无知所酿成的一切后果,隐私被侵犯,名誉遭到毁损,被迫离职,丢失工作岗位,这些既作为群体训罚的结果,也作为句号,而被人遗忘。是过度,还是应得?网络群体性评判的影响与效用,值得我们怀疑、叩问与深思。
    2023-05-20 19:04:03 0回复
    0
  • 权利有“限”,安全有“界”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这些监控设备极有可能收集邻居的隐私信息。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
        一边是对住宅安全的追求,一边是对自身隐私权的维护,两者的出发点都没有错。但进一步说,智能可视门铃是带有存储录像功能的设备,对邻里隐私及其个人信息保护构成防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权利应有“限”,安全应有“界”。
          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此案件中,安装用户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窥邻居隐私的恶意,但是其行为影响到了邻居生活,造成了困扰。法律的判决是依据《民法》的正义之举,是对保护个人财产权益和隐私权两者序位的衡量。判决中对个人信息的优先保护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可视门铃是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的产物。近年来,公众对住宅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可视门铃是顺应时代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产品,很好地保护了个人财产,给人满满的“安全感”。作为一个新事物,每个人对其接受程度和对自身隐私的关注程度不同,造成认知偏差也实属正常。
    安装可视门铃,与邻里的沟通是关键。明确告知邻居门铃安装位置、监控范围,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必要时进行遮挡,这是安装人的义务所在。同时,制造企业也要及时更新换代,创新门铃安装方法,制造出可调整角度的产品,视频存储有效时间也要做出明确的行业规定。只有制造出可靠的产品,产品才能逐渐得到大众的信赖。
       可视化门铃不是智能家居行业的终点。但它在争议中的不断成长终会使这类产品稳步向前发展,更具安全性、更加人性化。
    2023-05-14 09:32:40 0回复
    0
  • 保护隐私,勿犯边界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这些监控设备极有可能收集邻居的隐私信息。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隐私保护,又成为关注重点。
    可视门铃纠纷案,与其视之为邻里问题,不如归之为信任问题、诚信问题,若如《礼记》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哪来的纠纷呢?
    可视门铃是怎样产生的,是猫眼和门铃的结合体,以前就有,而这起纠纷的原因是“录像”和“提醒”功能。从自猫眼的实时查看到监控的全时监控,是不安感的进一步扩大。监控是一种信任缺失的表现,当需要监控出场的时候,多少说明事态本身具有“不安全因素”。持续监控下的信任“清零” 除了分歧,更严重的是“基本信任”的缺失。
    有人认为邻居是大惊小怪,有人则以“摆烂”的态度认为生活早已没有隐私可言。这都侧面反映了隐私被侵犯问题的广泛,保护隐私,需要认清边界。
    保护隐私,最需要的是边界感。想要保护人身和财产无可厚非,但是将这种强烈的倾向强加于人,以至于让他人感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是不可取的。小时候写的日记被父母偷看,长大后自己的手机被伴侣查岗,自己输入密码时,或者和人聊天时,正好被摄像头后的人看到……类似的事情,恐怕没有人想经历吧?无论亲疏,一旦你突破了那层边界,矛盾就会爆发。
    保护自己,也要尊重别人。保护隐私,需要尊重,而尊重是相互的。事件中的邻居,他所恼火的不仅仅是简史,更是被当成“陌生人”报告给屋主的不尊重表现。试想谁想整天被当成“犯罪嫌疑人”呢?尊重别人,是保持边界感的重要因素,这需要一定的信任。
    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侵犯隐私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保护隐私,需要尊重,需要边界感。毕竟,成年人最大的智慧,就是保持边界感。
    2023-05-13 18:08:35 0回复
    0
  • 安装可视门铃,不能只顾安全感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这些监控设备极有可能收集邻居的隐私信息,侵犯他人的隐私权。例如,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

    此事能引发热议,客观而言,一部分原因是部分群众对可视门铃是否侵犯隐私权这一问题是模糊的。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安装可视门铃是需要一个安全感,而忽略了他人的隐私。因而此事一出,更多人便对自身的隐私权注重起来,纷纷担心自己的隐私权是否也受到了侵犯。

    安装可视门铃是否侵犯隐私权?根据相关报道,案涉可视门铃摄像头,监控范围可以覆盖邻居出入户门前的走道区域。但部分走道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区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可视门铃摄像头所可能拍摄到的对象更为特定。该摄像头所可能拍摄的邻居日常进出信息,包括出行人员及其出行规律、访客情况等,均与邻居的私人习惯及其人身、财产安全有直接关联,应属个人隐私范畴。故该摄像头应被拆除。由此观之,安装可视门铃的摄像头该拍何位置才不侵权是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

    对于安装用户而言,安装可视门铃的初衷是保护自身安全,并无意窥探他人隐私。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触碰到他人的隐私范围的确不妥,邻居选择上诉尚在情理之中。安装用户可在安装可视门铃之前先征求邻居的意见,寻求邻居的同意后再行安装,避免往后的冲突。

    对于邻居而言,出入家门都有摄像头拍着,实属膈应,已影响到正常生活,并且自身的隐私可能会遭到窥探。因此,在得知自身隐私权可能被侵害之时,一方面可选择向公安机关求助,保护自身隐私权。另一方面,及时与邻居沟通,与之划定拍摄范围,积极维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信息。公民进出住宅信息、访客信息等与家庭和财产安全、私人生活习惯高度关联,应受到法律保护。安装可视门铃用户在顾自己的安全感的同时,还需界定拍摄范围,不可窥探他人隐私。
    2023-05-13 17:30:52 0回复
    0
  • 安装可视门铃,需保护邻居隐私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因拍摄到邻居日常进出信息,侵犯了邻居的隐私权,法院判决业主拆除该可视门铃。对此笔者认为安装监控本身不违法,但需保护邻居隐私。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有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中。这些智能设施给住户带来了安全和便捷,人们不用携带钥匙就可以出门,对于经常忘记带钥匙的人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可视门铃以丰富的视角、清晰的画面捕捉记录家门附近的可疑人群和危险行为,外出时,在手机里面就可以看到家门口发生的事情,给住户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
    但是任何智能设施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视门铃有利有弊。它虽然实现了住户对家门口无死角的监控,却给邻居的隐私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城市居民小区,大多数居民与邻居是“门对门”“门挨门”,其中任何一家安装可视门铃,都有可能把邻居出入住宅乃至住宅内的活动拍摄记录下来。监控录制下的视频会成为个人信息的载体,拍摄后传播监控内容还可能导致对信息隐私权的侵犯。这让一些邻居觉得个人隐私权被侵犯,邻里关系也随之出现裂缝。民法典规定,隐私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楼梯入户区域是所有住户共享的公共空间,笔者认为住户在安装可视门铃前可以主动与邻居进行沟通,提前和邻居商量一下,争取得到邻居的理解支持,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安装可视门铃。
    近年来围绕可视门铃等智能装置的纠纷冲突,已经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安装可视门铃一定要划定自身隐私和邻居隐私的界限。如果一定要安装可视门铃就要做到保护邻居的隐私权利。生产厂家可以创新安装方法,科学设计可视门铃,比如可以调整监控的角度和高度,完善安装方法,做到不要覆盖邻居的室内隐私。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遮挡措施,只要做到在合法的范围内使用监控就不属于侵犯隐私。
    总之而言,随着智能家居产品的发展,可视门铃等智能化产品的使用日益普遍,但是笔者认为安装可视门铃要安装时要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避免与邻居发生纠纷,做到保护他人隐私,不要影响邻居的正常生活。
    2023-05-13 16:44:39 0回复
    0
  • 可视应有边界 摄像不可侵权

    近年来,智能门锁、可视智能门铃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被称之“家庭卫士”,甚至成为一些高端住宅的标配。 安装可视门铃,给业主带来安全的同时,往往给邻居的隐私造成了侵犯,从而引发了诸多邻里纠纷。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则可视门铃纠纷案,判定居民拆除可视门铃,引发网友关注。

    个人隐私不容侵犯。居民基于自身安全考虑,安装上了可视门铃。可视门铃正对着公共楼道,由于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居民邻里之间通常是“门对门”、“门挨门”,因而可视门铃易把邻居日常出入乃至门打开瞬间屋内活动也拍摄下来。《民法典》明确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可视门铃具有自动录像功能,作为安装者并无主观恶意,但是录制的信息通过网络泄露出去,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安徽省合肥市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邻里可视门铃案”,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依法判其拆除,符合民意,有利邻里和睦与安宁。

    避免可视门铃纠纷需多管齐下。 可视门铃具有红外、自动摄像、人脸识别及上传网络等功能,给邻居的隐私保护和安宁造成了侵犯。国家对 个人隐私保护,虽然宪法、刑法、《民法典》都有明确规定,但安装具有摄像功能的可视门铃并未有明确规定。本人认为,要避免可视门铃造成的邻里纠纷,应多方合力:首先,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共区域使用规定及可视门铃安装规范;其次,居民安装可视门铃,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并事先与邻居沟通,征得邻居同意与认可;叧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可视门铃安装的监管。

    “自由有限度,权利有边界”,居民安装可视门铃,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但切勿越界损害他人权益。“远亲不如近邻”,建立和谐的邻居关系十分重要。
    2023-05-13 15:20:14 0回复
    0
  • 安装智能可视装置,还应注重“边界感”
    近年来,智能可视装置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是这些装置极有可能收集了邻居的隐私信息,从而引发邻里纠纷,甚至闹上法庭。笔者认为,住宅安全固然重要,他人隐私也需要尊重。
    从用户角度,安装智能可视门铃可以保护用户的人身与财产,提升安全感。和传统门框的猫眼相比,除了画面清晰、视角丰富外,它还具备更强大的功能,能够将潜在危险拒之门外。即使用户出门在外,也能通过手机查看门铃记录的画面,门铃能够实时记录下家门附近的可疑行为和可疑人员,提醒人们预防危险,并为个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证据。
    从邻居角度,智能可视门铃可能会将邻居的日常出入信息完整记录下来,或是拍摄到邻居的室内空间,对邻居的隐私和安全造成极大困扰。伴随着可视门铃功能的升级,特别是高清拍摄、云存储、AI人脸识别等功能,更容易导致邻居个人隐私被收集,信息遭到泄露。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用户在安装可视门铃前,不妨先将情况如实向邻居告知,说明理由,征求邻居的意见。告知时可向邻居展示门铃将会收集的视频画面,介绍门铃的安装位置、信息收集范围、视频存储方式等,如涉及个人区域时可对门铃采取调整和遮挡等措施。沟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双方提前沟通协商才能将矛盾降至最小化。
    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智能可视门铃、智能可视门锁守护住宅安全时也造成了邻居的隐私负担。现有法规中还没有明确禁止居民安装可视智能装置的条例,因此生产厂家应对智能可视装置的摄录信息技术进行更完善的处理,做好加密和健全遗忘机制等,防止信息泄露。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休要失了人情。”在保障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互相尊重,及时沟通,才是建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关键。
    2023-05-13 15:10:36 0回复
    0
  • 可视门铃不可无视邻居隐私权

      合肥居民李先生门锁被撬坏过,门口鞋子多次被拿走,便在自家门上安装了可视门铃。并行门间距60厘米的邻居张女士不乐意了,那摄像头监控覆盖了她家门口走道,影响她家生活。警方调解未果,法庭见。合肥市中院基于民法典终审判决: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应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

      尽管李先生并无窥探或监视邻居个人信息或隐私的故意和意图,安装可视门铃也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但可视门铃摄像头的覆盖范围,导致张女士家人进出住宅的信息、访客信息等,裸露在李先生的视野。其实“视野”尚不关键,关键是可视门铃的摄像头,随时可以录像,被手机调取,可存储、提取、处理或转发。李先生无论怎样保证不侵犯邻居隐私权,都面临着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谁愿意生活在他人“监控”之下?有人说,满大街不都是监控吗?但大街上是“陌生人社会”,家门口是“熟人环境”。大街上设监控,是个体为了公共安全向全体公众让渡部分隐私权;在家门口,没必要向邻居让渡隐私权。

      可视门铃纠纷已多见。2019年江苏无锡居民吴某安装可视门铃后,对门邻居张某以侵犯个人隐私为由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吴某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2020年上海邵某安装可以“超清摄像”“远程监控”“AI人脸识别”的可视门铃,遭遇“监控”的相邻楼栋住户杨某,上门协商拆除未果,居委会、物业、民警调停,均遭邵某拒绝。最终青浦区法院依法判决邵某拆除安装于入户门处的可视门铃。这起“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案”,后来入选最高法院人格权司法保护典型民事案例。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必须尊重。
    2023-05-13 13:04:42 0回复
    0
  • 守护自家安全,莫侵犯他人隐私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的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一经法院公开,引发网络热议。张女士认为,隔壁的可视门铃摄像头将她和家人都纳入拍摄范围,严重侵犯了她及家人的隐私权,给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以拆除。
    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在近几年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但其也可能收集到邻居的隐私信息,给他人造成困扰。安徽的李先生就因镜头照到了对门的张女士,遭到侵犯隐私权的质疑。监控毕竟安装在楼道内,偶尔照到邻居不可避免,但李先生所居住为面对面式的门户,所以张女士一家等于常年在监控的监视下,觉得不自在也合情合理。如果李先生能够将摄像头方位朝下一些,或是将摄像头安在侧墙上方对准自家门口,减少照到邻里的可能性,并且在安装前征求意见,毕竟楼道是大家的公共空间,相信并不会走到法庭相见这一步。
    现今社会存在信任度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就是典型表现。与此同时,安全与隐私的矛盾应运而生。安装的人是图安全,可反对的人就会认为其侵犯了他人的隐私。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坏人犯罪的几率。但其背后给他人隐私带来的隐患同样值得重视。民法典明确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可视门铃常常会记录下他人进出家的数据,一旦开门,屋内的情况也被拍得一清二楚,确实会给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带来困扰。并且若是它所记录下来的人脸等信息发生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
    笔者认为,在安装可视门铃保障住宅安全的同时,也负有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守护自家安全的同时,莫让他人失了隐私空间、安全感,因此必须在保障安全和维护他人隐私权之间做好平衡。安装可视门铃的初衷是为邻里的安全保驾护航,勿让可预见性的纠纷伤了和气。
    2023-05-13 10:34:40 0回复
    0
  • 使用智能家居产品,需要有“度”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这些监控设备极有可能收集邻居的隐私信息。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笔者认为使用智能家居产品维护住宅安全无可厚非,但需要有“度”。
    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走进人们视野。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等维护住宅安全的科技产品深受大众欢迎。从用户角度来说,智能可视门铃可以帮助自己更清晰地了解门外的情况,能使自己的安全得到更好地保障。但对于邻居来说,尤其是对于“门对门”的邻居来说,这些高科技会带来很多不便,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下,长此以往,必然会对邻里关系造成伤害。
    使用带有监控设备的智能家居,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一些安保条件较差的住宅区、居民楼,与周围的邻居并不相熟,但与邻居是“门对门”的关系,那么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在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可以与邻居提前协商,征得同意后进行安装。其次,在购买带有监控设备的智能家居时,应尽可能选择可调监控范围的产品,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同时,尊重别人的隐私。彼此尊重,把握好“度”,是建立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的基础。
    从邻居的角度出发,知道有住户安装带有监控设备的智能门锁或其他有可能侵犯自己隐私的智能家居,可以先了解其监控范围,若其监控范围不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可以相互理解包容,比如出门扔垃圾时,若担心泄露隐私,可以将门虚掩着。
    邻里关系的和谐,需要双方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有时各退一步,未尝不是最优解。除此以外,还需有关部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少数不法分子利用智能可视门铃、带有监控设备的门锁故意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情况的确存在,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这一现象。
    2023-05-12 22:18:23 0回复
    1
  • 折中调和才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这些监控设备极有可能收集邻居的隐私信息。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在笔者看来,这是两种合理之间的矛盾,当务之急是要折中调和,把隐私侵犯的矛盾冲突降到最低。
          从安装智能可视门铃的居民角度来说,安装防护装置确有必要。在当今科技时代,智能可视门铃可谓是现代感的代表,可以省却人们忘带钥匙的困扰,而且相较于普通门锁安全性更高,是大众化的选择。此外可视门铃方便快捷,在家中就可以看到来访者,视角丰富、画面清晰,更好的了解来访者身份,为人们提供了预知危险的条件。并且还带有监控功能,如若发生什么事,可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证据。还可以远程控制,随时随地了解门口的情况,以便做出反应。再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确实不容小觑。因此,居民安装这类防护装置是加固自己住所安全感的表现,是自身需要。
           从担心隐私被侵犯的邻居角度来说,保护自身权益无可非议。我国法律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且是基本的人身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生活中,每个人对隐私权益的关注程度,对隐私边界的敏感程度,都存在差异,我们也要尊重这种差异。而且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谁都不愿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被别人看得一清二楚,尽管被看到的不是什么大事,但是那种被盯感极其束缚个人心理,这与大多数人对住所的舒适感要求是不相符的。
          两者各有存在的合理理由,因而从中调和才是最好方式。首先,安装门铃的居民应该选择正规门店,明确该产品对摄像的保密和处理机制,以及一段时间一覆盖的遗忘机制。其次在安装前,要告知其他住户,说明装置可视范围,储存方式等,充分听取其他住户意见。其他住户也可以与其相互理解,并且明确这对自身周围安全系数的提高也有好处。
            当今社会,并非一对一错才会发生矛盾,俩种合理难共存也是一种矛盾,此类事件的解决任重道远。
    2023-05-12 17:33:40 0回复
    0
  • 安装带监控的智能家居要注意使用边界



    近年来,智能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日益成为守护住宅安全的标配产品,但这些监控设备极有可能收集邻居的隐私信息。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对此,你怎么看? 笔者支持法院的做法
    家里有老人、小孩,或者是独居人士,装个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可以从手机上看到家门口有人逗留、识别访客信息、推送门前异动、逗留徘徊报警,还能远程可视通话……对智能家居使用者而言,摄像头能给其带来便捷和安全感;可是你安装智能家居摄像头的视野范围覆盖了邻居走道区域,不可避免地将对邻居的进出人员及其面部长相、进出时间及其规律、来访人员等相关信息进行摄录和识别,从而可得知邻居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信息,侵扰了邻居的私人生活安宁,涉及侵害邻居的隐私问题。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明确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保护范畴。使用者出于保障家庭人员和财产安全的考虑安装智能可视家居,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此空间内可以看到邻居的出入情况、家庭人员信息等,已经超出了可以监控的合理范畴,侵犯了邻居的隐私权。
    如何保护“私人生活安宁”,又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还有必要进一步在法律上对“私密空间”的范围予以明确划分,弥补监管空白,要将可视门铃、带监控的智能门锁等纳入强有力的监管范畴,更要避免可视门铃等成了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罪恶之眼”。公众也要能明晰权利边界,增强法律意识,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同时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对他人侵犯自身权益的不法行为,也要能勇于维权,要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侵犯到了他人的“私域”。要防范智能家居带来的“双刃剑”风险,需要多措并举,要让“可视门铃”等家用摄像头走出监管盲区,变得更加安全。
    2023-05-12 08:20:33 0回复
    0
  • “可视门铃”与隐私间需有法律介入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邻里可视门铃纠纷案,引发网络热议。法院终审认定可视门铃摄像头侵犯邻居个人隐私,应予拆除。在笔者看来,“可视门铃”与隐私间应该有相关的法律介入,以此来减少社会矛盾。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也不断突破自我,进步神速。与此同时,新型的犯罪活动也随之增多,而且大多数借助新兴的技术,其作案的手段和对现实的危害,实在是不容小觑。此时,防护装置的出现,不仅提升了住宅的安全系数,还加固了人们的安全感。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出于安全的考虑,安装了可视门铃。可视门铃的出现,则是在原有门框的猫眼上进行了升级。它凭借安装更加自由、无需布线连接外接电源等优点获得大多数人的青睐。它不仅可以捕捉记录家门口可疑的人群,还可以提前给住户预知危险,并为后续的维权行动提供直接可靠的证据。
    但是,科技进步的本身是把双刃剑,就像可视门铃的发明与运用,满足了住户对于安全的需要,却对邻居的隐私权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现实社会,“门对门”的邻里关系成为常态,由于可视门铃在信息收集时候,可监控范围不仅仅只是邻居门前,还包括前栋楼多家住户的卧室和阳台,这使得守护住宅安全和隐私之间,难以做到周全。其中任何一家安装可视门铃,都有可能把邻居出入住所以及住所内的隐私活动拍摄记录下来,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也让一些邻居觉得个人隐私权被侵犯,随之出现的便是多起纠纷案,邻里的关系也在此时变得愈加疏远。
    然而,查询现有的法律法规,住宅居民安装具有摄录功能的可视门锁装置,并未明确被禁止。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围绕可视门铃的隐私侵权争议依然存在。笔者看来,当务之急的是,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可视门铃的安装规范,妥善保护好人们的隐私安全,此等问题才不会愈演愈烈, 以此方可把矛盾降到最低。
    高科技的出现与隐私的保护不应该成为破坏人与人友好关系的话题,而通过法律的介入,让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方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2023-05-11 20:09:42 0回复
    1
  • 对着楼道邻居活动范围的公共区域24小时监控,人影晃动触发自动摄录,个人是否有权这么做?应当是不妥的,还涉及数据存储、保密的一系列问题
    2023-05-10 20:08:33 0回复
    0
  • 对着公共区域24小时监控、触发报警后摄录,个人这么做是不妥的,涉及数据存储、保密的一系列问题
    2023-05-10 19:43:19 0回复
    0
  • 这年头还有隐私可谈吗
    2023-05-09 15:13:30 0回复
    0
  • 我感觉挺好啊,邻居有监控不是增加安全性了吗?
    2023-05-09 11:21:28 0回复
    0
  • 那我们对家还在门口装了监控呢
    2023-05-09 10:30:24 0回复
    0
  • 6947
    积分
  • 201
    博文
  • 1334
    被赞

个人介绍

平常语(原常言道)栏目沿用“常州三人谈”和“博客周话题”的采编风格,每周在报纸版面及常州网博客发布话题,刊发围绕该话题从不同视角撰写的评论文章,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稿件。欢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研究者、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评论爱好者等赐稿,请勿一稿多投。一经录用,稿酬从优。

未成年人举报专码
苏ICP备15046661号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0824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信箱:bbs_cz001@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2  业务联系: 0519-86189488
未成年人举报信箱:a82000682@163.com   举报电话:0519-820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