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武进区工艺美术家协会名师专题讲座在区文联“文艺家之家”开讲。讲座特邀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袁牧教授为会员讲授了“从第六届东博会看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一课。来自竹刻、陶刻、牙雕、版画、制紫砂壶等多个工艺门类的会员齐聚一堂,仔细聆听讲座。
袁教授六十余岁,蓄须,着装休闲,有艺术家的范儿。袁教授在授课之余,也钻研竹刻等工艺门类,是位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兼备的艺术家。
讲座以工艺美术的属性与困境为切入点,讲述了工艺美术从农耕时代发展到工业时代的变迁,从工艺品原本具有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属性在现代的缺失,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遭遇技艺后继乏人、物料和人工高昂导致产业萎缩的现状,引发了工美人的深思。
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艺美术的出路又在哪里?袁教授建议:工美人当想方设法让人“知道”自己,提高知名度,积极创新,开拓市场。响应政府号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工匠精神,展示工艺特色;走进校园,组织传授技艺,传承文化活动,以传统工艺的美感染学生;走近团队,输出文化,以文化影响人。
尽管全球经济下滑,市场低迷,工美人并不畏惧,而是积极从“危思”中找“机会”,从文化自信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出发,去解决工艺美术在教育传承、设计创新,以及市场化挑战中面临的问题。
同时,开辟工艺美术新空间。传统工艺不只是一件物质产品,还是一件精神产品,承载着时代的审美观。作为工美人,传承工艺,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也是蓬勃发展的文化动力。比如在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发布创作视频,既能传扬传统工艺,在潜移默化中把非遗文化的种子栽入人们的心间,也能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网络渠道,将潜在的客户转化为真实用户。
武进工美人将扎根传统,立足时代,在造型、功能、技艺的创新和跨门类融合上加倍努力,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听课笔记的分隔线 ——————————————————————
听专家一席谈,像我这样一个“脚踏两只船”、兼顾本职工作与竹刻爱好的编外人员,也感觉到危机四伏。
竹刻或是其他工艺门类,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不说市场萎缩、传承乏力等不利因素,如今的AI太过强大,手工艺人与机器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里?创新之路在哪里?
真的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尽力尝试。
专家提醒的拓展知名度,工美人在创作之余,有的在小红书、快手、B站、抖音上注册,拍小视频,积极推广;有的接受采访、开班授课、参加比赛、举办展览等等,可说是费尽心力。
论结果,未必有效。然而再难,也要做,不只为了生存,为了某些粉丝的任性喜爱,为了后人还能拥有这门工艺,工美人的坚守也是有价值的。
我是一个资深“票友”,我对竹刻的热爱说来很傻气。不管作品好坏,只要有进步,我都珍爱。每刻完一件作品,就置于床头,每天看看,摸索摸索,内心充溢着满足与快乐。有时一觉醒来,腰背被硬物硌得难受,摸出来,是我的宝贝竹片。
因为热爱,所以持之以恒地学习;因为热爱,所以对工美人遭遇的困境感同身受。
有人说,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唯有冷暖自知,那就各自努力,尽力创作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吧,先娱己,再娱人。
我近日的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