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编外人员有突破,机构精简编制有希望,提高程序透明有需求
无所求
4月11日,大众网报道。湖北十堰市正在探索编外聘用人员管理的“十堰模式”。当地摸清编外聘用人员总量3400人,清理规范后减少326人,减少率达9%,节省财政成本约1500万元。
这对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事情。有了“十堰模式”,就可以借鉴,以便尽快找到适合本地的编外聘用人员清理规范路径。
形势所迫,时不我待。3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彰显了国家新一轮“精兵简政”的决心。方案明确了精简编制的大政方针,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地方编制精减人员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自行确定。哈尔滨、楚雄、惠州等多地,迅速行动,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一批管理办法接连落地。
这对十堰市老百姓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你想想,十堰市340万人口,减少326人编外人员便可以节省财政成本1500万元,算到老百姓头上,就是每个人减少了4.4元的经济负担;每个劳动力减少了7.1元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占人口比重为62.5%)。如果十堰市3400编外人员全部清理后,那么该市每个劳动力便减少了78.4元的额外负担。
这对全国老百姓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十堰市编外聘用人员,占其总人口的1‰。按此比例计算,全国编外聘用人员总量可能达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141.2万人,财政成本可达649.6亿元。650亿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可以解决多少民生问题啊。其实,真正统计起来,全国编外人员所需财政成本,一定会大大超过650亿元。因为各省市自治区机关和中央机关的编外人员,还需要统计进来。而且,省级机关和中央机关编外人员的人均财政成本,一定会超过十堰市的相关数字。
作为老百姓,还有一个瞎操心。如果当初全国各地上下就严格禁止聘用编外人员的话,就不会有这一番波折。聘用,再辞退,是一番实实在在的折腾。聘用谁,不容易,有曲折;辞退谁,更不容易,更有文章要做。而且,清退工作本身,还需要投入很大的行政资源和财政成本。
所以,这个教训,一定要吸取,免得以后重蹈覆辙,不断折腾。
首先,回头看看,聘用编外人员,是依照哪部法律法规进行的。行政权力,是需要法律授权的。法无授权不可为。如果有这部法律法规,那就要进行修订;如果没有这部法律法规,那就要检讨。为什么要聘用编外人员?有多少行政工作,编内人员做不完?如果行政成本是额定的,那么编外人员的增加,就会降低编内人员的待遇,编内人员怎么会乐意呢?
其次,清理所有编外人员,必须进行到底。按比例5%清理,只能是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清理工作应有时间表,清理过程公开透明。否则,编外人员,谁走,谁不走,又是一番竞争,一次内卷,一次寻租机会。
再次,从此关紧阀门,不得再次聘用编外人员,也不应该借用编外人员和下属机构人员。惰性,是生命的本性,当然也是人的天性。一旦开了口子,就会逐渐管涌决堤。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轮到自己头上难以自律。所以,必须用法律法规来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