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而过】
清明,介子推
介子推跟随被晋献公逼逐出国的公子重耳,在各国间飘泊流浪,饱受悲凉辛酸。
这天,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但不准他们进城,还把落魄的重耳奚落了一顿。绕城继续前行,饥饿像刀尖一样撩绞重耳的肠胃,忽然一阵头晕目眩,昏厥倒地。介子推双手轻轻地拍打重耳的胸口。好一会,重耳还是不省人事。介子推想,要是有些吃食就好了。可是哪来吃食呢?他搓着手,蓦然想起齐国大臣易牙蒸子献齐王的事来。眼前一亮,有了主意。
介子推转过身去,拔起剑, 猛然就向自己的股部刺去……
一碗鲜美的肉汤飘散出的诱人香味,刺激得重耳本能地张开了嘴。几口肉汤喂喝下去,重耳的眼睛慢慢睁了开来,又坐起了身子,从介子推手中抢过碗,如饿狼一样把肉汤呑咽个干干净净。他添添嘴唇,问:“这荒村僻野,哪来的肉汤?”
大臣刘衰指着介子推说:“是他为救公子割了自己的股肉。”
重耳惊呆了,说:“割股相救,此浩浩忠情,胜吾父兄千倍矣!吾生死不敢忘其恩德。若日后复国,必将厚报。”
介子推脸色苍白,跪拜说:“公子复国,望切记流亡时之艰辛,要使百姓乐业,国家富强,臣心满意足矣。”
重耳频频点头:“卿肺腑之言,吾定刻骨铭心,矢老不忘。”
数年过去,重耳复国登基,号晋文公。介子推兴奋异常,数个日夜,写出富国强民的治世策略奏折,呈给重耳。重耳接过,粗略浏览一番,说:“待寡人细细看来。”数十天过去了,见没有回复,介子推又上疏,陈说关注黎民疾苦的己见,重耳收下奏折,还是说了那句“待寡人细细看来”,仍是没有下文。后来,介子推才知道,重耳这些日子,正热衷于孤偃等人的出谋划策,忙着加快新宫殿建造,加紧扩充晋国军队,意图称霸天下。
介子推忧心忡忡。在这各国互相兼并的混战年代,再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国家,养息生民,晋国就有被他国灭亡的危险。当晚,他找赵衰、胥臣等几个正直的大臣商议,明天上朝共同劝谏重耳。
第二天早朝,介子推向重耳奏道:“臣以为,天下政争祸篡之所以叠起不休,在为君主者放纵贪念,以一人之利而害天下之万民。晋国历经战劫,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大王登基后,当以国计民生为本,励精图治,富国强民,淳正民风,解救苍生……臣请大王三思。”
重耳一脸怒气,厌烦地摆了摆手:“区区小民生计,不足为虑,日下暂不理论。”
介子推心里冰凉冰凉的。
可同患难,难同兴国。介子推想到要离开这污浊的官场,到故乡绵山去过隐居生活。然而,他又有点犹豫。介子推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他随重耳在外流亡多年,母亲一人在家,受尽了屈辱和痛苦。现在,他不忍心让年老多病的母亲跟着自己去受苦受难,也不忍心再让母亲独自一人生活。两难,如何?想着,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时,介子推的母亲拄着拐杖走了过来,问:“孩儿,你是想离开这里?”见儿子点头,老人又平静地说,“好,母亲和你一起离开。”
介子推说:“孩儿担心母亲的身体,怕您受不得路途颠沛之苦。”
老人说:“这几十年什么苦没吃过,只要有孩儿守在母亲身边就好。”
介子推母子离开后不久,重耳有些后悔,觉得对不起介子推,想把他寻找回来。
那天,重耳和孤偃等人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绵山树木遮天,山路险峻,上得山来,从清早寻找到下午,全无介子推的一点踪影。重耳已是筋疲力尽,他站停下来问孤偃:“介子推不愿见寡人,怕是不肯下山的了,这如何是好?”
孤偃说:“介子推是孝子,如若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带老母下山。”
重耳摇揺头,又点了点头。
烈火熊熊地烧了起来。
孤偃说:“流亡时,谁没有功劳,独介子推自命清高,隐居山林,以羞吾等。哼,看他下山,吾必当众说他一番。”
火遮天盖地地横卷,灼热的气浪,呛人的浓烟,无情地向介子推和他母亲扑过来。
此时,介子推的心分外平静。他更加认清了重耳和孤偃等人的卑劣本质,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就会不择手段。他想,葬身火海,以死来证明为官一场还有比功利欲望更高的东西,他是再不会回到那邪恶的官场浊流中去了。只是不能连累母亲,母亲抚养自己一生,自己却不能尽孝了,他要把母亲送到离此地不远的一个山洞里去避一避。
母亲听儿子一说,坦然地说:“孩儿,你想什么呢,有廉士之子,岂能无廉士之母。母亲只和孩儿在一起。”
介子推扶着母亲走到一棵粗壮的柳树下,在那块巨石前坐下。
大火连续燃烧了三天。
到农历四月初五,烟消火灭,整个绵山成了一片焦土。
但是,没有见到介子推下山来。
“介子推一定是躲到山洞里去了”,孤偃他们讥笑着一路寻找过来。突然,他们全都惊愕住了。他们看到:头颅微微仰起,注视着天空蔚蓝和白云的介子推,左手搀扶着母亲,右手叉在腰间。
重耳和弧偃他们都被那阳光照耀下闪亮着炯炯乌黑光芒的两尊尸体震慑住了,黯然地低下了头,谁也没再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