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常州实践②
2023年3月,常州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喜讯频传:
◆ 3月17日,常州22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 “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数量居全省试点城市第一。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打造的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品牌。2021年,我市成为“科创中国”第二批试点城市。
◆ 3月19日,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和项目正式揭晓。常州1家企业、1个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2个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中国工业大奖是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的“奥斯卡”。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获奖者皆为“中国制造”标杆企业。2016年以来,常州已连续四届拿下“中国工业奥斯卡”。
◆ 3月20日,《常州日报》报道,全球首台微型太阳能制充氢一体机由常州由永安行氢能科技研发团队成功突破。
通过太阳能电解水的制氢技术,以及0.39升氢能棒充氢舱存储200升氢气的低压储氢技术,突破了充氢用氢的难点。这标志着家用自主制氢充氢技术进入应用示范阶段,助力打造“常州氢湾”。
◆ 3月21日,《常州日报》报道,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二百四十一项,常州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数量稳步增长。
国家自然基金制度是我国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经费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高校院所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常州一直在努力。目前,常州正力求“高原”之上再攀“高峰”,乘势而上迈向“国际化智造名城”。
P A R T 1
单项冠军 全省第一
常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够扎实,够“硬核”。
常州的“硬核”,在于点面结合:既有对产业链关键节点核心技术的深耕,同时又以点带面、以链兴群,培养和打造了一批行业引领、产业前沿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
“单项冠军”的蓬勃发展,可以看作常州制造业在“点”上纵深耕耘的一个观察侧面。
制造业单项冠军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去年10月,国家工信部公示了第七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常州8家企业列入公示名单,创历史新高。据统计,目前,常州制造业单项冠军总量排名全国第6,江苏第1。
对照工信部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标准认定,能够直观感受到其门槛之高、标准之严苛:
◆ 坚持专业化发展。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领域。从事相关领域达10年及以上。
◆ 市场份额全球领先。企业申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
◆ 创新能力强。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国际领先,重视研发投入,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导或参与制定相关领域技术标准。
◆ 质量效益高。企业申请产品质量精良,关键性能指标高于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经营业绩优秀,盈利能力超过行业企业的总体水平。
……
在这样的高标准筛选下,常州以地级市的体量,能够取得全国第6、江苏第1的成绩,实属不易。
就拿去年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常州企业华威模具有限公司来说,其装备规模、生产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其中,大型复杂精密汽车注塑模具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85%。目前,该企业的二期项目正在规划中,预计用地80余亩,投资4亿元。
制造业关键节点的纵深耕耘,势必会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延长扩展,也将进一步推动高质量产业集群的蓬勃兴起。
早在10年前,常州就已经开始布局十大产业链。历经数年产业集聚式发展,常州已形成一批行业引领、产业前沿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已成为常州鲜明的产业名片。
现在,常州聚力打造新能源之都,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2022年,常州工业总量突破2万亿元,跃居全省第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1%。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新能源之都名片闪耀全球。
有点,有面;有纵深,也有铺陈。常州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气,正源自于此。
P A R T 2
亩均效益 寸土产寸金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讲求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城市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唤醒土地存量、培育产业增量,成为限制产业高质量的一大难题。
以质效配资源、以亩均论英雄的新型工业化实践,应运而生。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常州开展了一场“腾笼换鸟”的实践,将低效土地和厂房,通过更换经营主体的方式招引高产出项目和企业,以亩均效益倒逼土地的进一步集约利用、提高发展质效。
在亩均效应的带动下,实现“寸土产寸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已从理想转变为一种现实可能。
以新北区的龙虎塘街道为例,在2020年全市亩均税收前十强企业中,龙虎塘街道独占三席。聚和新材、海顿直线、三恒科技、瑞高汽车等10家企业亩均税收超50万元,其中亩均税收超100万元的企业有3家。海顿直线电机(常州)有限公司车间内,8条“小而精”的“U”形的生产线产出了全市亩均税收前十强。
类似的亩均效益也发生在常州经开区。
常州经开区成立之初,有工矿用地48平方公里,但大多被村级工业园占据,土地总体开发强度达53%,亩均税收2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地15.5平方公里。
为激励企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2020年7月,《常州经开区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办法(修订)》出台,将经开区企业分为A、B、C、D 四类,实施资源集约利用差异化政策,对评价结果为A、B类的工业企业和其相关人员形成奖励支持和优先服务等正向激励机制,包括工业污水处理费扶持、集体土地年租金扶持、落户政策优化服务等正向激励措施在内,持续推动发展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
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期,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紧缺是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向规模要效益”的发展方式越来越行不通。发生在常州的亩均效益改革实践,正是发掘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的破题之举。
P A R T 3
化旧为新 制造跃升为“智造”
实现经济从“有”到“优”,“有”的基础扎实了,还得有“优”的实力和潜力。对于制造业来讲,如果说“有”要的是工业基础,那么“优”看的就是城市的创新能力够不够强、产业的发展水平够不够高。
今年2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发布。在10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常州的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5,在地级市中名列第4。
在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排名全国前列,并非偶然。
◆ 2022年,常州22个项目入选年度“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数量居全省试点城市第一;
◆ 今年1月,常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入围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推荐名单,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 自2018年以来,常州连续3年成为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 近十年来,常州共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52个,争取资金支持11.46亿元,近四年连续蝉联全省第一。
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常州是如何做到的?
创新并非无中生有,而常常是“老元素”+“新组合”。对于制造业而言,实现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就是让制造转为“智造”的一大现实途径。
去年1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数字化免费诊断行动,降低企业技改投入成本,对企业智能化设备和工业软件投入予以一定补助,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标准的企业予以贷款贴息。
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对于智改数转的投资比较谨慎,这也就要求政府方面尽到更多的引导责任,给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常州给出实打实的政策红利,做到“企业搞转型、政府给支持”,甚至说直接提供免费诊断服务,这正是对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最实在的激励。
从今年常州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的数据来看,常州在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卓有成效:
去年以来,常州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认定和培育服务商60家,免费诊断企业3300家,新增国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省智能工厂11家,均居全省第一;新增五星上云企业20家、全省第二。
工业制造是常州产业经济之“根”,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过“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让企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在新的历史潮流中再创辉煌,正是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所在。
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
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常州正立足于产业“高原”,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坚持主攻实体经济、突出智能制造不动摇,以产带链,以链兴群,打造更高能级的国际化智造名城。
来源 | 觅渡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