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登记与“结婚”脱钩
新生儿等级制度中取消了对结婚的限制,引发了社会的不同声音。笔者认为,该办法把人口问题和婚姻问题分开看待,是制度工作的又一进步。生育登记不以结婚为前提,能够向孕产妇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回归人口检测与生育服务本位,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社会热议的伦理道德挑战和对政策的曲解。
首先,该政策回归了人口检测和生育服务的本位。生育子女是人生来具备的自然权力。此次政策改革解除了生育与婚姻的强行解绑,非婚母亲也可以获得生育保障金、计生证明等资料,可以保证妇幼工作服务更好开展,是完善国家生命登记管理制度、健全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检测体系的重要举措。其次,该政策彰显了时代和法律的进步。单身女性享有生育权,未婚女性享有生育权,重申了对非婚生子女的平等性保护,体现了法律对于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一视同仁,体现出对人权的尊重。
但是取消生育登记,网络上有些自媒体博主过度解读为“鼓励未婚先孕”“鼓励婚外情”等政策目的,导致很多群众对于政策一知半解,显然曲解政策本意。基于我国目前的人口压力,此项政策的出发点显然是为了释放生育潜能,刺激生育需求,有助于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而不是在鼓励私生子、破坏家庭。
当地政府应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确保该政策的有效执行。可以通过官方权威媒体解读等方式做好舆论引导,回应群众声音,打消大家的顾虑,确保该政策能有效执行;同时,对于伦理道德的问题,比如继承权,赡养义务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作出回应。最为关键的是应减轻年轻人育人的成本负担,通过降低群众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教育体系以及女性生育后回归职场的就业、晋升等问题,以此来减轻青年负担,做好兜底工作。
最后,人口和生育乃国之大事,关乎民族未来。生育登记其实是一个微小的改革,需要推动生育持续回升,还需要持续发力,九九为功。要构建生育友好支持的政策体系,营造友好的生育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顶层设计,尽可能减少女性生育对就业、晋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