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人,每天取取药、打打针,三十几年很快过去了。
我不来是医院肾内科医生,看不惯钩心斗角的科室气氛,不得不辞职。然后去云南西双版纳礼记药店坐诊,那时二十多岁的自己,感觉生活五彩斑斓,内心充满了向往,中国改革开放的国度,允许医院医生辞职外出行医,当时的医患关系很和谐、融洽,作为一个医生诊治自己拿手的病症,不熟悉的病症建议去别处诊治,不强求。在八十年代,一些中草药,患者花去四五元钱就能治好一个病,当时也不拍什么片子,搞什么动态心脏影像图,遇到肠痉挛,或者胆绞痛,一剂失笑散粉就解决问题,患者花钱不多,疗效又好,乐意找中医大夫,伸出大拇指直呼“神医”。到了九十年代,胆道微创手术开展起来,大量切除胆囊,手术之后,并发症太多,拉肚子,胆绞痛,背部痛,食欲不振,患者便大闹医院。一旦医院住院患者病故,家属随意在医院设立灵堂,扰乱医疗秩序。国家依靠法律手段维护医院秩序,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医生也要依法行医。到了新世纪之后,医患关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沟通和改进。
但愿世上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我把它写成“不愁架上药生尘”。其实,在我的医疗生涯中,自己没有收回的欠账达到五十几万元,这些药费永远也收不回来了,有好的希望自己还活着,自己希望人人都安安康康、享受稳定时代之福利,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如今,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药店林立,各个城市大街上,医院开了不少,各个进口大设备仪器张开大嘴,等着患者围在身旁多多“光临”,这家进去一机器检查,到了另外一家同样的机器再检查,同样一台机器反反复复同一种疾病,“机器”大战“药品”,患者“轮流”机器旋转,一大堆纸质图像、片子,到底得了什么病?患者一脸懵懂。架上药生尘,怎么生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架上的药品不愁销售,错综复杂的销售网早已行动了,药品自然由患者买单了。
报销比例,大同小异,各个地方,自有各自安排。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搞来搞去,病人跑到大城市就医,小县城患者更少了,大医院长长的队伍,大医院“不愁架上药生尘”。治病是一个过程,大医院医生不可能一次就能治好患者的病,一个患者就诊不到2分钟,几百名患者一个上午就看完了,效果可以自己分析分析。
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也会有生病的时候,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那么,今后该怎么走完病痛难熬的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