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文
举世瞩目的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代表和委员热烈商议国是民生。其实,会之本意就是人们聚在一起商量事关大家利益的事情。
“会”,汉字简化前为“會”,追溯“会”字本义,显然应由分析“會”字入手。
战国时期《尔雅·释诂》释曰:"会,合也。"人合起来干什么?许慎《说文解字》进一步说:會,“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就是说,人聚在一起,商议对彼此有用的事情。但如“会”约等于“合”,那么既有“合”,何生“会”?我认为辞书关于“会”注释大体都是就字论字,以果推因,对會的起源和本意并未交代清楚,毕竟他们并见过甲骨文。
创制“會”字的古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甲骨文“會”字从字形上看,上是“锅盖”(并非人),中为“食物”,下是“灶具”,是人们围着灶台,吃米饭和菜类同煮(烩)之食物的意思。如今甲骨文产地河南还有“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中华传统美食,因此,聚“會”并非正襟危坐、你言我语,而是一幅充满着烟火气息的世俗缩影:“开饭!”。不过,开饭不等于吃饭,是人们闻其香而尚未尝其味,因为“锅盖”还没打开。这个“锅盖”,东汉郑玄《仪礼·士丧礼》非常重视,说:“会,盖也。”可见,“會”并非普通人家常便饭,而是分享用特殊食材和烹饪方法得到的美味食物。客人们也不能坐下掀盖就吃,而是有一定仪式,如主人致词、巫婆舞蹈等等,然后才能一起品尝美味。可见,甲骨文“會”字产生的年代,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开始追求美味食物;同时,协调人群间人际关系日益重要和频繁,聚餐已经与聚会紧密结合,成为人们信息沟通交流和利益交换协调的重要形式。比如大禹治水胜利后,在绍兴茅山地方召开总结表彰、奖优罚劣大会,各部落首领自然是边吃类似“烩”面美味,边开会商量事情,舜对大禹封禅(继帝位)就是大会决议之一,故茅山更名”会稽山”,大禹陵和越王勾践祖先守陵村就在会址处。
为什么《尔雅·释诂》和《说文解字》都说“會”与“合”相关呢?因为“合”最初是一种盛饭的食具,也与“會”的形式———吃饭有关,都关系百姓努力改善伙食事情。民以食为天,农耕时代,“吃饱喝足”从来就是中国人首要追求,许慎说“曾,益也”,大概率因此而来。总之,“会”的目的,就是让人、尤其是客人吃得更香,事情商量得更顺,日子过得更好。尽管这来自极为朴素的生活经验,但确实传递出了数千年来中国人对温饱生活和和谐关系的孜孜以求。
从“會,益也”出发,古人后来引申出许多关于“会”的用法,如友邦盟会、亲朋聚会、宾客宴会、难得机会、学子会试、情侣约会幽会、“不可描述”的欢会等等,不胜枚举,连一省政治经济中心也尊称为“省会”,常州被称为江南都会,而宋代发行的纸币,干脆名为"会子"……至于“开会”,早已成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常态。所有的一切,都只为让生产效率更高,劳动收益更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本次全国两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一切为了人民“宗旨,商讨强国富民大计,比如如何解决出生率下降,要不要加码三胎政策等等,是不是恰如其分体现了”會“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