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游学也同时启动。大家一起迈开腿,既游又学两不误。2月26日礼拜天,三个班联合吹响了新春首次游学的号角。
早春二月,阳光撒满大地,集合地点张老师选择在罗汉路上的省常中大门口。
原来我就读时省中校门西向,在和平路上,如今改造成罗汉路上朝南。
透过栅栏围墙看校园,亲切感犹然而生。
当初那里有条玉梅河,因玉梅河上有罗汉桥,罗汉路由此而得名。
道路两侧法国梧桐绿意盎然,延伸开去,便构成了每个常州人专属的老城厢记忆。
在罗汉路上再往东踱步,天宁禅寺的西门就更清晰了。
张老师给大家讲述了省常中就是原护国寺到常州府中学堂的今生。
在这个区域里,汇集了高初小3个学校,可以说每一缕空气中都氤氲了文化气息。省常中对面的二十四中学,前身就是私立武进初级中学。
这样吧,先留影再走街串巷。张老师一挥手,三亇班各自留存宝贵的照片。
然后大家走进泰兴里。
泰兴里的弄堂口就是解放路小学,原是关帝庙。
解放路小学(原来的解放西路小学),也是我六十多年前就读的小学,现改建得已无旧时原貌,漂亮了,规格也提升了。
现在解放东、西路的地名已无,留住了解放路小学的名称,也留住了我们老常州的一丝念想。
老式的瓦,旧时的檐,若干年前的门牌,似乎时光倒流。
凝视弄堂,浮想联翩。我辈就是背着书包从这里进出解小。往南尽头是延陵路,矗立的大厦隐约可见,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
说起泰兴里弄堂的名称,是缘于清朝泰兴人徐氏来常定居在此,于是泰兴里便留传至今。
在这条闹中取静的小巷中尚存徐氏宗祠、增福庵和几座民宅,每一座古建筑都在尽情地展示它们的历史。虽然墙壁已老态龙钟,但仍无损白墙黛瓦之称号。
泰兴里的10号民宅为不可移动文物。
8号民宅的大红春联仍在喜庆中。
增福庵早已不复存在,但旧址仍留。
徐氏宗祠门前,有同学憋息轻叩,让人惊喜的居然是等来了房主闻声打开了宅门。
张老师即兴讲述大门二门的典故。
进门就见到这个石槽的高度,那么嵌入的门槛也高得惊人,槛外还有威武的石雕。
再进去一进,石墩上的门臼窟窿是这样的,可见当年的门有多高大厚实。
抬头,老式的屋顶。山墙拥抱着木柱,木柱依傍着山墙,因为它们的强强联合,故一直挺立至今。
再后便是一个小天井。
天井一侧是排花格门,里面怎样,好奇,很想知道。
费力打开一扇花格门,原来如此哦。
这便是徐氏宗祠,现状似乎有点小微,已无当时的气派肃穆。
转弯是关帝庙弄,好象“弄”的拼音有点小误会。
关帝庙弄虽袖珍但还有民宅依然。
转眼便到了狮子巷。
原常州游击府前有两大石狮,于是府前的小巷命名为东、西狮子巷。
西狮子巷内存有徐宅与戈宅(清)。7号为徐宅。17号是戈小兴中外烟标烟具博物馆原址,现已迁移。
这一户从半开的门洞往里看,好像满目旧时光。
未几便到了东狮子巷。
阳光下的晾晒,衣被与老妪结合,弥漫温馨的生活气息。
驻足二十四中操场的花色围墙外,可以看到现为校史馆的原游击府大殿,悬挂的几盏经风雨的褪色灯笼,不知是否能显现当时的情景。不过,历史气息浓厚的游击府却承载了二十四中的前世。
张老师曾解惑,当年的游击府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办公地。惊诧吗?
和游击府大殿毗邻的是洪亮吉纪念馆。
这座看似很普通的住宅,却先后走出了洪亮吉及其六世孙洪深。
洪亮吉何许人也,他是清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人口论学者。厉害了。
“惟忠义之气塞天地者,则历百世如一日焉,神武与唐之张许,宋之岳忠武之矣。”这是洪亮吉所写,大气豪迈。
那洪深呢,便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奠基人之一的文化战士。也厉害了。
庭园花窗月洞门,勾画了主人晚年的生活,著书做诗亦淡然。
认真的张老师在“结语”前也给同学们总结这次的游学。
昔日纯朴的小巷,如今在现代建筑的映衬下仍然纯朴着,它们无时不刻对来者讲述曾经的纯朴。我们对小巷的记忆其实也是一种态度,一种不能忘却的记忆。
春寒料峭中,我们在街巷弄堂中穿行,从这里追寻到了老常州的味道,体会着现代亦感受到历史。古老的小巷,再会。再来会你之时,希望还是亲切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