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今天写这个题目对读者来说还是有些背时。因为我是六十年代后出生的,高考后上的是西安医学院,现在的学院已经被交通大学合并了,称呼“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了。我的青春在一半英文、一半中文中度过了学业,三年规格培训也是辗转各地。记得在医院肾内科工作时,科主任认真地说:“情人眼里没有你,可惜你还在古都西安念过书,女医生对你的钟情对牛弹琴。”干脆说:“我的青春无情人”。
也许会有人说,怎么可能呢?你的大学集体合影拍摄得春光灿烂,男的潇洒,女的自然漂亮。你的日记本里夹着几十张女人照片,他们至今可能还迷恋着你吧?或许看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影片或故事多了,似乎人人都有爱情罗曼史。海归派留学回国后,为什么外国女人没有跟着来陪伴,物质消费差异和文化差异很大,双方很难“通融”下去。知青同农民妻子怎么结婚生子,不像小说里、电影里那么通情达理,语言、文化、背景、身份等差异很大。也许读过张爱玲写得小说吧,从大上海迁徙到美国,一直到死,爱情命运如同她写得小说一样。张爱玲多么伟大,外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富人,母亲是西洋派,什么都不缺。她的一生,追求者不少,她醉于写作小说。她是天才,七岁写小说,中文大学毕业后,不会做饭,常常遭遇丈夫斥责。政治家同铁锤玉玺打拼,文学家同文字构思打拼,一个纤弱女人同语言文字清理人间爱情头绪,“情理”“情节”“构思”“意蕴”成为她一生的追求。在旧上海“十里洋场”看管春花秋月,在美国洋场过着孤独的生活,去世一周之后才被人发现。张爱玲有“情人”吗?
今天,说起“情人节”,令人还想起张爱玲,张爱玲也知道情人节,“会说是非的女狐子”“都都都地唠叨不已”,时而隽永,时而辛辣,哪一本书不是风靡中国几十年?到了2023年,张爱玲还是“著名作家”,而鲜有书评家尊气为“伟大作家”。张爱玲也没有摆脱没落世家代言人的角色,上海滩老弄堂里的大家族的细屑小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我的眼里没有情人”,我也没有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强烈意识,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读读她的著作,在美国洛杉矶旧居睹物思人。
“天井四方方。。。。。。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在旧上海有张爱玲高深大院宅子,她一个人住不完;在美国却死于偏狭的垃圾屋子,一个美丽但却苍凉而孤独的背影,印证着人生的命运归宿。
2023年2月14日情人节很快会过去,网络里的玫瑰花一堆一堆的,情人贺词犀利热烈,很像英国人当初送鸦片进入中国一样,烟馆里大烟滚滚,女人烟泡突突,后来,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挺进中国,焚烧圆明园,抢掠烧杀,“情人节”进口好多年了,中国人该有中国传统节日特色,“网络玫瑰”“快手爱情呼叫”“扭扭屁股舞蹈”火辣味十足,中老年人已经习以为常。青年、学生玩玩手机而模仿,“网络情人”很虚幻,可能被欺骗。
时代变化太大了,自己走出校园也有些年代了。一半中文、一半英文应付应试教育还可以,毕竟中国也发展强大了,中文也要学好,中国可以同世界各国沟通或谈判,中国人的浩然大气不可缺。
我的青春无“情人”。
我的老年也无“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