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钱选工作貌似正确,专家的“青春感知”又是啥玩意
无所求
最近,“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的话题火爆了网络。原来是有个叫做“3HFIT”的董事长姚宁,就年轻人找工作的议题,接受媒体采访发表了高论:在20到30岁的年纪,要尽量去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全情投入的去做,就能满足生活所需;这个年龄段不应该考虑赚钱多少,而是青春可带来的感知。
不知道“3HFIT”是做什么专项事业的公司,先前也不知道有个专家董事长的叫姚宁。只是现在从网络上火爆的反应来看,很难见到有赞同姚宁董事长高论的文章和跟帖。问题出在哪里呢?高蹈凌虚,不切实际,没有真正关心到年轻人的痛痒。
如果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凭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恰好能够赚到令人羡慕的钱,那叫天时地利与人和,人生之大喜大运大福。不过,20来岁的年轻人,正是遐想纷纷、理想多多的浪漫主义时期,譬如,喜欢写作,喜欢绘画,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武术,喜欢网游,喜欢电竞,喜欢诗与远方。然而,现实状况是,这些爱好,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养活自己。
无法养活自己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要啃老啦。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啃老没有问题。可是我国目前人均存款只有8万多,50万以上存款的家庭只占0.1%,有条件啃老的富二代占比小而又小。没有条件啃老的年轻人,不为钱工作,不能养活自己,难道去流浪街头?难道要成为新的脱贫对象?流浪街头,是什么样的青春感知?成为脱贫对象的青春,能感知到什么?
请问姚专家,你让99.9%的年轻人,如何能不为钱选择工作?他她们从出生直到高校毕业,父母的付出已经精疲力竭,难以为继。他她们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求学时可能就已兼职打工,假期里更要想法赚钱。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了,当然要尽快找到工作,而且是能赚钱的工作。喜欢的工作得10元,不喜欢的工作得30元,当然先把30元的工作先干起来再说啊。
钱不是万能的,理论上绝对正确;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生活实践中,无比正确。要租房,要尽孝,要买房,要恋爱,要置家,要育儿,开门七件事,哪一样不要钱。有人说过,他对钱不感兴趣;更有人表示,他看到钱就生气头疼。其实这些人,已经很有钱了,钱已不是他的问题了。这样说话,无非是有意无意地让别人真的生气头疼而已。
姚专家的教导,年轻人不领教,这也怪不得谁。专家,只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不是所有领域的全能专家。只是专家要慎言,在自己不专长的领域,宁可多听,勿要多言。近来,多年来,言不对路的专家已经不少了,这些专家让“专家”的称号贬了值,损了形象,的确也很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