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与“放”之间找到平衡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传统年俗。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以及对公众安全的隐患,也就产生了全国性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禁燃令”的出台和执行,虽然减少了传统的年味,但为安全与环保增添了一份保障,也让群众生活多了一分安心。
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人们对燃放烟花爆竹的“一禁了之”规定产生了疑问,加上三年疫情影响,人们对年味回归的期待,对有烟火气生活的期待,也对一刀切的“禁燃令”产生了松绑的期待,都是值得理解的。但这也考量着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改变“一禁了之”、 “一放了之”的粗放式管理,做到既听取民意心声,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又避免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环境安全上的各种弊端,需要找到节日氛围和安全环保之间的平衡点,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承中发扬光大。
既然燃放烟花爆竹的第一影响是环境污染,是安全风险,就不妨在这两个问题上下功夫,通过科学研究、借助科学力量,研制出安全可靠、污染少的烟花爆竹产品,一方面也是以新的产品扩大内需消费,一方面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尤其是一些适合小孩春节玩耍的小鞭炮、微型烟花,大大增加小孩过年乐趣。试想一下,处处见到、听到这些小鞭炮、小烟花,何不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年味,又可以大大增加童趣。只要从产品研发生产端,把好产品质量关,打击种种伪劣产品,同时严格禁止声响过大的烟花爆竹,并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合理制定本地区烟花爆竹燃放政策,让人们体会到“爆竹声声辞旧岁”的年味,也让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
治大国如烹小鲜。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也需要绣花功夫,只有改变单一的“一禁了之”、 “一放了之”的懒惰做法,才会让社会治理更科学有序,让人民满意度幸福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