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清华妈妈语录”走俏,很多人抨击它,认为最大的槽点是它把学习和金钱直接挂钩,显得太物质、太庸俗了,简直就是教育的悲哀。但也有人认为这就是现实。争论的背后,无非是理想与现实的对决,学习,究竟是看重眼前的物质还是诗意的远方?
倘若我还是个高中生,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诗意的远方。学习当然是文艺性、理想化的,功利性的学习不可取,也走不长远。但在成年之后,也渐渐明白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单纯,理想固然重要,可谁又足以强大到能够不看现实?我们想视金钱如粪土,却又处处受它钳制。生活总是无可奈何,逼人迫不得已。
提起学习,家长老师总爱把“崇高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字句挂在嘴边,可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宏大的目标显得有些遥不可及,更谈不上能成为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要是本就缺乏自驱力,还总听到“为了实现高尚的目标”“为了社会可以更美好”这样的“激励”,那这个过程真的太枯燥、太艰难,很容易让人放弃。一些物质奖励,是努力过后就可尝到的甜,让孩子有动力学习,没必要唯恐避之不及。只有具备了“独善其身”的生存能力,才能怀有“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要想不被功利主义捆住手脚,就得比它强大。
当然,能理解那些说毒鸡汤的,是怕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种具象化的、和金钱挂钩的目标鼓励,最好只作为一种鼓励学习的手段,在成长中更长久、更重要、更深层次的依旧是三观的引导。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本末倒置了。“好好学习,是为了点餐不看价格、可以打车回家”和“好好学习,你将会有更开阔的眼界”并不相同,这内在的逻辑,还是要捋清楚。
“清华妈妈语录”既不是毒药也非神药,没有必要对它口诛笔伐。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具而已,用得好,皆大欢喜;用得不好,及时止损。
学习,可以是美好的、雅致的,也可以接点“地气”,带点“俗气”。高尚的理想固然重要,但在走向远方之前,总得先有开始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