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升我市报刊亭公共服务质量
市人民建议征集联络员:崔勇
建议将提升我市报刊亭公共服务质量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对周边几个报刊亭经营形势较好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南昌、厦门、丽江、杭州、北京等)的调研后,经过认真比较、借鉴,对常州报刊亭提升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常州街头的报刊亭共分两类,一类是邮政报刊亭,一类是报社的报刊亭。
现主要就常州日报社报刊亭的情况说明如下:
常州日报社报刊亭设立始于2002年,当初设立报刊亭以公益性为初衷,主要是:1、扶助弱势群体、支持下岗工人再就业;2、扩大党报及常州主流纸媒的影响力;3、方便市民,美化城市。
报刊亭设立之初,正值纸质媒体迅速发展年代,报纸、杂志仍是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承租报刊亭经营经历了“一亭难求”现象。至2006年底,报社追加设立报刊亭达195座,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2012年,报社将报亭作为固定资产划拨至报业发行公司。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纸质媒体销售下滑,报刊亭经营困难重重。报刊亭由于只能经营书报、杂志等文化用品,品种单一,收益局限,大多数经营者积极性不高。退租报亭较多,截至2015年9月底,已有60座报亭经营者退租,由于无后来者承租,该部部分报刊亭只能空关。城管已多次要求常州日报社将空关报亭迁移,以免影响市容。
对于目前报刊亭经营有三种设想做法与方案:
一是逐步淘汰,自然消亡。鉴于目前经费困难及相关政策的限制,本着消除安全隐患的观念,可先将49座闲置报刊亭先行撤除、报废,余下的报刊亭根据使用年限和经营者租期年限逐步淘汰,直至全面消除。
这一种做法有利之处在于暂时缓解了目前经费、考评等困难,属于一次性处理,但对报刊亭今后的复兴、重组自然毫无益处。
二是一次性转让。常州目前拥有报刊亭的单位有两家,一家是常州日报社,另一家为邮政局,两家报刊亭目前的经营状态都差不多, 邮政也有52座报刊亭处于歇业状态,目前邮政局也正在想办法盘活报刊亭,邮政在报刊亭配送等方面比常州日报社更具优势。常州日报社曾建议与邮政局进行洽谈,一次性转让常州日报社所有报刊亭。
此方案从目前情况看,最大限度保住了报刊亭的资产,同时能规避很多风险;弊端为“两报”零售将再次下降,常州日报社发行公司的经营将缺少一个窗口。
三是自主改造。对旧报刊亭的改造,常州日报社发行公司从2011年就已开始筹备,因金额巨大,拟引进民营资金进行改造,曾与几家民营企业接洽,但由于在产权、收益等问题上没有达成统一,加上相关国有资产的政策限制等因素而搁浅。如果由报社出资改造,全市重要区域、道路、街镇约30座报亭需首批改造,预算资金约200万元,全部改造大约需要1000多万元。
如果要对报刊亭进行改造,一是要外观要符合常州的新城市形象,二是要转变报刊亭经营形式使报刊亭重获新生。通过对周边几个报刊亭经营形势较好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南昌、厦门、丽江、杭州、上海、北京等)的调研,笔者认为成功的报刊亭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打造城市公共家具,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1、亭身设计新颖大气,优化周边环境,提升区域景观品质。
2、经营形式互动开放,以经营文化产品为主兼顾经营便民的物品,同时要为市民提供各类自主服务如信息播报、电话通讯、代收费用、指路导游等。
3、亭身广告整体策划,通过广告收入抵消维修和后续改造成本,实现报刊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基于以上几点,参考其他城市的报刊亭式样,常州日报社设计替代目前报刊亭的新式报刊亭为长方形。根据目前我市人行道及设置点现状,亭身构造宽为1.6m,长5m,高2.5m,顶部为彩屏,上檐部为流动字幕,左右两侧及背面(视报刊亭位置而定)为灯箱卷幅广告,营业区域分书报区和便民服务区。根据实际功能,常州日报社将报刊亭更名为“常州日报社报刊便民亭”。
通过整体规划,新报刊亭象一件件实用而美观的公共家具,极大地契合了常州实现“花园宜居城市”的理念,满足了“城市长效管理”的要求。从功能上,新报刊亭集广告、销售、阅读为一体,为承租者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促使新报刊亭经营迅速步入良性循环;从材质上,新报刊亭摒弃了旧报刊亭以玻璃为主体的材质,全面采用更为牢固的新式彩钢结构,增强了报刊亭的抗破坏性,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从构造上,新报刊亭在营业时是开放式售卖点,休业时为闭合式整体广告展位,真正实现新报刊亭的多功能性。
鉴于报刊亭功能扩展牵涉到城管、工商(现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新增的便民经营项目需要他们的许可批准。因此笔者建议: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使立项、设置、审批等过程畅通快捷。
2022年12月28日完稿
(作者崔勇系中共常州市委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常州市委机关刊物《常州通讯》原责任编辑、《开创》杂志原执行编辑,市民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