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不能“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还是仅仅是“为了你将来给父母花钱的时候,不再犹豫”……一个标榜为“清华妈妈语录”的网红产品对此选择了肯定的回答。然而,在我看来,这绝不是对“为何读书”的完美解读。
古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要去读书,以博取功名,获得利益。当今的“清华妈妈语录”与之相对照,一脉相承,而且更具有功利性,充满了消费主义的躁动。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孩子们在这类言辞的鼓动之下,会产生读书学习的原始冲动。几乎每一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祭起过物质奖励的法宝——在短期内,它的确管用。但是,管用并不代表能够一直用,更不能意味着读书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是从人类个体成长的过程来讲,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量,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和可以一言以蔽之的,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所谓读书,其志应有“三”。
一则是为自己。这是一种满足人的原始需求的诱惑,或为果腹,或为权利,或为生理需求。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以及“清华妈妈语录”所要表达的。不能称其为错,但其仅仅是读书之志的起步阶段,是一个浅显而狭隘的初时代。
二则是为他人。它包括了为亲人,为大众,为民族,为国家,不管是谋福利,还是求解放,已经不再是为了一己一人考虑,是要通过读书所掌握的知识,去为更多的别人服务了。112年前,周恩来所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谓是对此作出的最好的注解。
三则是为真理。读书的目的除了掌握学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究真理,这才是读书的终极之志。孔子是把读书称之为“明道”的,《论语·里仁篇》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对读书求真的绝妙概括。读书应有志于追求真理,由此,人们才能辨明读书的价值追求,读书才有取舍尺度,不会无所适从;确立了读书与真理之间的脉络关系,人类才能远行,不会止于半途。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是个人一辈子的事,也是人类发展贯穿始终的事。读书之志可以起于微末,可以起于切肤感受,但绝不应只止于此。“清华妈妈语录”作为一个快销商品,登上热搜只是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而已。如果父母们由此就把它当成教育孩子好好读书的座右铭,那就谬以千里了,在读书征途上不仅行不稳,更是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