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妈妈语录”走红背后的思考
最近,“清华妈妈语录”在网上掀起热烈讨论,印有其语录的相框摆件、墙纸更是在部分电商平台销量不菲。有家长评价称,送给孩子有激励作用;但也有评论者表示,在孩子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灌输以财富作为教育目标的焦虑情绪和价值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太多益处。
细究这份“育儿宝典”,看似将受教育的益处归结为多个维度,但实际都指向同一个终点,纯粹以财富为教育目标的功利化思维,将学习的目的等同于赚钱,将“考上清华”等同于“赚大钱”,而后者就是幸福人生的“平替”。
实际上,这些打着“教育语录”旗号的“宝典”并不新鲜。早在“清华妈妈语录”走俏网络之前,“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就已经在各大网络平台收获关注。所谓“清华妈妈推荐的教材”“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层出不穷。无论是教育界人士真心分享育儿心得,还是商家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兜售育儿经验,无论是贩卖育儿焦虑,还是疏解育儿困惑,每每出现,总能引起一些家长的效仿,催生出家长和孩子的重重焦虑。但其更大的危害在于对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于家长而言,为自己的孩子规划美好未来是人之常情,有些焦虑情绪也是难以避免的,但不能病急乱投医,将这些鸡汤奉为圭臬,尤其是不能本末倒置,简单将“努力学习”与“收获成功”画等号。个体的独特性让教育方式的差异化成为一种必然。其实家长们不必过于羡慕“别人家孩子”,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经验各不相同,教育的意义恰恰是要带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探索内心,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偏执地追求单一的人生目标,将“上不了名校”等同于“人生失败”。
这些“语录”成为爆款,也反映了家长跟风“下单”时的心态,仿佛将“语录”在孩子书桌前“糊弄”一贴,就能替代家长的“在场”。实际上,教育是一门需要真诚和认真对待的学问,绝不是随便贴一张万能的“清华妈妈语录”就能“大功告成”的,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教育需要家长的“在场”,只有真正“看到”孩子,用心引导孩子,陪伴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形成理性、成熟的财富观和人生观,建成独立、完整的人格,展开属于自己的人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不如花更多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吧,让陪伴成为最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