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
月朗
不可否认,这位清华妈妈的语录是成年人在生活锤炼后的惨痛领悟,是对现实世界无可奈何的低头认同。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浪漫和闲暇?我们虽然可以嘴上不谈物质,但我们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一样能离开经济的支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一切的浪漫都是浮云。
但从教育的原理来看,妈妈的语言教育,对孩子来说只是外在的教育功能。她只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了成人,轻易无法感动孩子,说多了,反而在了孩子耳中的老茧。
周恩来之所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想法,也并不仅仅是伯父跟他讲“中华不振”这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亲眼在靠近租界的警局门口看到一个中国的妇女家人被外国人车子撞死了,警察都不给她伸张正义,还劝她不要闹。围观的路人也都是敢怒而不敢言。那个可怜的女人不幸的遭遇才深深触动了小恩来的内心,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百姓如奴”的可悲可恨,才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担当。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是一个教师,三十几年从教,很少发现劝告能够改变孩子的意志。真正能改变的,常常是某一次的触动心扉,某一次的惨痛领悟。
记得读初二的暑假,我依然浑浑噩噩,虽然成绩还过得去,考一个普通高中没什么问题,但绝对算不得拔尖。初二的一个暑期日,父亲自留地里来不及插秧,叫我一起去。我去了,秧插得不错,速度也还可以,没想到田里的蚂蟥惊人地多。我一趟田插完,脚踝处一个口子叮了五六条吸满血的蚂蟥。我扯也扯不下来,吓得又蹦又跳地大哭。父亲走过来,啪啪几巴掌,蚂蟥脱落了。父亲说,哪个种田的不被蚂蟥叮,多大点事。我愣住了,突然明白,不想种田,只剩下读书一条路了。那个暑假,我就开始了疯狂读书、疯狂地刷题。初三,我的成绩一下子遥遥领先成为年级第一,并考取了师范,摆脱了被蚂蟥吸血的命运。
与其说教,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