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的路是一条平整的水泥路,灰白色的路段弯弯曲曲地绕到小镇口,分叉在这里聚合,再贴着滁河的小汊段,通到村口。这是回家的唯一一条水泥路。
小时候,回老家是让人欢喜雀跃的,但是回家的路途却不好受。那时的路是黄土路,遇到水会变形,然后发硬,再也变不回去了,时间久了,地上坑坑洼洼,隔一小段距离就会出现车轮压凹下去的土坑。路不好走,公交车发车也就少了,车里挤的人也就多了。大人把小孩抱怀里,带着的东西也尽量抱怀里或者高高举起,哪怕是公交车前发动机的盖子上坐的都是人。农村人出来一趟,手里总要带点东西回去,行李、家具、家禽……什么都有。塞的容不下一丝空隙的公交车就在这土路上行驶,司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脚踩油门就是往前开,车轮快速冲进土坑再擦上去,然后落地。颠簸中,上上下下的失重,人塞人的挤闷和汗腥味,家禽的屎尿味,神仙也难不晕车。
下了车,若是晴天,直接走回家;若是雨天,麻烦就大了,得提前穿上雨靴,黄土地经过雨水的冲刷变得泥泞不堪,穿着寻常的鞋子根本无从下脚。穿着雨靴也得注意,尽量别走进特别深的泥泞地,有时候走进去了,脚拔不出来了;有时候走进去,脚拔出来了,鞋没拔出来。雨伞不好打,拎着大包小包带回家的更是得小心,保证手里的东西拿的稳的同时很容易忽视身体的平衡,摔一跤是常有的事。
回家的路不好走,在外拼搏的年轻人也就很少回家,大都选择年底来回一趟。孤独、想家、担忧等愁绪只能通过小小的手机来连接,虽是能说上话,但终归没有面对面的表达来的干脆、放心。
“政府要修路了”,父亲从老家回来,也带来了这个好消息。等待了三五个月,再坐上回家的公交车,感觉完全不同了。车轮丝滑平稳地贴合地面,发车也多了,车里空旷,窗户开着,满鼻腔都是路两旁清新的青草味,混合着快到家的喜悦,这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旅程。
这条水泥路修到了每个村的村口,也修到了途经的每户人家的心里。家,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但是人们总有各种不得不离开家的理由。路,连接了家和在外漂泊的游子。这条水泥路带着家人的关心和思念在小镇口分岔,送往不知名的远方,又带着远方的人们快速的回到这里。夜晚的村庄不再是黑暗和寂静,是灯火通明,还有家人在一起的欢声笑语。
有国才有家,小家建大国。国家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也会把国家高高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