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城厢能“著“出来吗
陈平
前一阵,对于常州老城厢的旧事,有人将自己收集的历史资料编了一本书,并神秘地称这是部个人“著作”,还强调在参加全国人口普查中自己如何如何发现,如何保护老城厢云云,夸大地让那几个90文保干部佩服到则;啊呀,这个人不得了,文保专家物。完全忘记一个城市的文保工作,应是在政府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而且老常州人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咱国家曾进行过多次全国性的各种情况普查,企事业都要抽调人员参加,但各单位都在热火朝天地搞改革开放,根本抽不出优秀员工去参加,只好将一些边缘人员派出去,我单位就派了两位打扫卫生的员工,{当然文化程度也要初中毕业}去参加,回来还全得了个“全国普查工作优秀工作者”奖状;那时清洁工全属于国家正式员工。
细看这部“著作”,发现大部分内容是将咱老常州人都知道的事重复了一遍,并无太多的新意。如今的年轻人根本不关心什么老城厢不老城厢;老地方都拆得差不多,书上讲的事是真是假,只有鬼才知道呢——许多九零后笑着对笔者说。
而我却想起早在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受《常州日报》副刊部李怀中先生之邀,倒在《常州日报》开僻了《我的城事》专栏。据统计,一共发表了原创作品《庙西巷》《老火车站故事》《前后北岸》《斜桥巷》《县学街》《文化宫广场》《红星大剧院》《西仓桥畔》《觅渡桥》《西圈门印象》《邂逅三锡堂》《五湖四海》《礼和堂拾零》《南大街旧事》《文化宫轶事》《名坊往事》、《教工新村》《勤业新村》《八仙浴室》《广场周围》《手工匠人》《第一人民医院》《公园故事》《文物商店》《城里种山芋》《首乘火车》等文章,在报上持续发表近一年。
文章记录了本人亲身经历过的,也是鲜为人知的常州老城厢故事,内容丰富脍炙人口,对研究常州老城厢的史实有参考价值。
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常州老城厢的形成,客观上是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创造,精心传承才保留下来,{后又因城市改造毁掉不少}根本不是靠某人收集点历史资料“著”出来的,说到底,关于常州老城厢的历史故事,大部是从图书馆收藏的史料中反映,还有就是靠众多常州人用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