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的胡同学曾于2021年10月休学照顾患病的单亲父亲,父亲不幸离世后,就在2022年9月5日向学校申请复学。受疫情影响,他申请了线上课程。但从22日晚上开始,他都没上课。学校联系不到他,报案后也没找到人,于是决定作退学处理。
是学校冷漠还是学生没有责任意识?在笔者看来,对待此类遭遇家庭巨变、处于失联状态的学生,教育需要再多点人情味。
胡同学单亲父亲生病,因没人照顾,他才不得不休学回家,不知道这期间,学校有没有慰问过,有没有打过电话,问他需不需要学校帮忙?退一步讲,父亲生病总归要花钱,作为一个大一学生,他肩上是否能扛起这样的重担?他原本就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的离世对胡同学难免会造成较大的打击,内心正是脆弱需要安慰的时候,学校有给予过心理疏导吗?然而学校在这个时间节点对胡同学做出退学的决定,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学校还没有联系上胡同学,当务之急应该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胡同学,确保其生命安全,然后再和对方确认是无意还是故意。应当在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综合决定,而不是直接就断送了一位寒门学子辛苦奋斗十二年换来的大学生活。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更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路,教书和育人是连在一起的。学校应该给困难学生,多点时间,多点宽容,因为读书,很可能是他们可以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学校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也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就算问题出在学生这面,也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尽量和学生进行沟通解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这也是学校“人情味”的一种展现。
当然,也不能一味苛责校方冷漠无情。在12日下午该生联系老师后,学校做出暖心之举: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助其完成学业。这说明,大学依旧是有温度的。只是,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等舆论的压力施加过来之后,才想起要承担人文关怀的责任?学校,往往承载着无数青年的梦想,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地方,这其中的温度可否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