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一家有二仟多人的国企工作。先任行政科副科长,后任科长。在此期间,我还办了“三产”,先开一个副食品店,后来又利用企业优势,办了一个汽车配件店。
国企的行政科,办好食堂就成功了一半。当年国企的食堂是福利性质的,房屋,水电煤气,厨房设备,用品,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连职工的餐具都是由工厂负担的。
职工伙食的价格,只是由主副食,调味料组成,价格比市场同类食品要便宜30%左右。
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后勤工作人员的奖金系数比一线工人低得多,食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髙,还是停留在能按时开飯,不出食品卫生问题的低要求上。
至于一个月能做多少营业额,上级也无考核,职工也不关心。就这样四平八稳地过日子。
当年是改革开放之初,工业企业要求还是“工企学大庆”,后来又加了二项,要“加强企业管理”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这是当时的大背景。
我任副科长时,食堂是科长主管的。除了食堂之外,行政科的其他工作都由我分管。老科长工作调动后,由我以副代正,负责行政科的全面工作。
工作调整后,我首先抓食堂,用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在食堂推行“承包责任制”,超额有奖。
企业食堂虽然与餐饮企业有共同之处,就是为大家提供伙食。但也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企业食堂是不能有盈利的。
加强企业管理之后,对食堂的盈亏有了硬性规定,盈利不能超过0.5%,亏损不能超过1%,也就是说,不能赚职工的钱,也不能亏工厂的钱。
为了推行承包责任制,就要制订承包额指标,来进行考核。我们厂,食堂工作人员有46个人,分三个班组。科里还有一个食堂管理员,是干部编制。
制订指标比较好办,只要把前三年食堂每月回收的饭菜票数据进行分折。基本上就可以得出负责做饭的(包括中班夜班的食堂工作人员)班组,负责炒菜的班组,负责点心的班组,每个月完成的实绩,来制订指标。
这三个班组中,饭班和菜班比较好办,只要看回笼的饭票和菜票就可以基本上确定。
难办的是点心班,他又收饭票又要收菜票,要从总的回笼饭菜票中分折出来。
我定的基调是:各班组按前三年平均实绩的90%为基本指标,超过这个指标就按规定奖励。完不成要扣相应的奖金。当年后勤人员的奖金是“毛毛雨撒撒咯”。
食堂要完成考核指标,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你做得多,没有用,要看当天能卖出去多少。卖不出去,要按照有关规定,该进冷库的可以保存到明天卖。有些不能保存的要倒掉报废处理。
所以要想提高营业额,就要多做职工喜欢的饭菜及点心。另外还要有一个基本量的准备,做到又能滿是职工需要,又不至于做多了卖不出去而造成浪费。
另外一个矛盾是为了保证供应,而且还要保证不断档,不能让后来吃饭的职工买不到饭菜。后来菜班就准备了切配好的菜品,如果发现窗口有可能断挡,就立刻炒第二批次的菜,来保证供应。
至于奖金来源,我立足自我解决。原来老大房副食品商店在我们家属区办了一个小店,供应一些副食品,人员是归属老大房的,收益也是老大房的,但房屋,水电都是工厂免费提供的。就按工厂连职工家属区有三仟人计,平均每人每天消费0.5元,每天的营业收入就有1500元,当年物价政策规定毛利是14%,除去3%的营业税,及一些费用,纯利可达8%左右。
因此,我就想把这个小店收回自办,用小店的利润来用于发食堂发承包超产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