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中期,加蟹馒头一直是:加蟹四分钱一只,随号三分钱一只。一笼“对镶”12只要四角二分钱,这个价格在当年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能去吃加蟹馒头,对于一般收入的家庭,还算是一桩“大事体”。
在那个时代,每人角月的伙食费是八块钱,合到每天只有不到二角七分钱(大约相当于二斤中白粳米)。如果一家三口去吃一次加蟹馒头,以每人一客“对镶”计,就要化费一块二角六分钱,这个金额就相当于二级工一天的工资(当年二级工月薪在36.30元左右)。
所以吃“对讓”加蟹馒头,说出来是为了更好体会加蟹馒头的鲜味,其实一笼对镶比全加蟹可少化费六分钱。当年“鞋皮头”麻糕是三分洋钿一块,六分钱就是一个小佬二天的早点钱了。
当年加蟹馒头是迎桂的最有名,要到迎桂去吃加蟹馒头,对一个家庭来说肯定是一桩“大事体”,要安排人先去排队开票,大部队算好辰光及时开到。
有时还要买几笼回来孝敬老人,或带到外地去送给亲朋好友,那就更是一桩“大事体”了。
在排队开票等馒头的辰光,看见别人家的加蟹馒头已经上桌开吃或准备装“横篮头”带走。自己馋吐水直盘,就会先买一只加蟹大肉包来吃吃,刹刹馋。那加蟹大肉包顶部看得到黄黄的蟹油泛出来,也是薄皮大馅,一口咬下去,蟹油和肉馅的鲜香也是一种美好的体会。当年这加蟹大肉包也要一两粮票、一角洋钿一只。
当年在迎桂或绿扬饭店,在卖加蟹馒头的辰子,总归有一老者,提了一只篮子,篮子里是一只钵头,里面是切得细细的姜丝,浸泡在清水中,如果你要用这姜丝来搭加蟹馒头吃,那就要另化三分洋钿买一小碟姜丝,这三分洋钿相当于一只随号馒头的钱。
我在七十年代初,拉板车,下力气做苦生活,一个人吃二客加蟹小笼馒头还不“刹克”,狠不得要吃它三笼。
平时一家三口早上吃早饭,如果要吃加蟹馒头,是不会到迎桂或绿扬饭去的,人太多,等的时候长,只会到离家近的马复兴去吃,一般总要点上四客,才够。
那时拉扳车,一月收入过百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吃加蟹馒头在我家里算不得是桩“大事体”。
当年,特别是七十年代,虽然加蟹馒头有点贵,但吃的人还是比较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排队开票,再等馒头上桌,所以不会有做好的加蟹馒头放在那里,等人来买了吃。
吃加蟹馒头,关键是要吃那一口有蟹味鲜香的汁水,所以一定要馒头是刚下笼的。
如果馒头放了一段时间,馒头有点冷了,就没有吃头了。还有可能,由于放的时间长了,会造成加蟹头“漏底”,汁水一流掉,那么这种加警馒头就更没有吃头了。
所以,吃加蟹馒头一定要“人等馒头,而不能馒头等人”。
下次来讲如何保证做么到“人等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