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青,女,1980年7月生,江苏苏豪国际集团丝线实业有限公司车间挡车工,常州市雪堰镇雅浦村陈家组村民。她风雨兼程二十五载春秋,一针一线绣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她苦练“手上功夫”,一双巧手编织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一件件作品展现出奋斗不止的巾帼自信。
从稚嫩女生到“纺织能手”,26年平凡岗位践初心
1996年,马瑞青来到了江苏苏豪国际集团丝线实业有限公司,成了一名织巾挡车工。这也是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那年她16岁,今年她已经42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坚持了26年。
挡车工是一个劳动强度很高的工种,因为生产工艺复杂、产品质量要求高而成为操作难度最大的岗位,工作也是最苦、最累的,其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纺织的产品质量。
在马瑞青刚成为一名挡车工时,她对纺织行业的了解似“一张白纸”, 车间的现场环境、实际生产状况等,一切都是陌生的,所有事情都要从头、从新开始。
“既然干到这一行,我一定要干好!”面对如此高难度的工种,马瑞青并没有退缩。马瑞青在捻丝车间所从事的—扬返、成筒岗位,这道工序操作很复杂且技术性较强,不仅要做到手脚麻利,快如闪电,而且还要练就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里编着丝、眼睛余光扫着车。
为了练就扎实的操作技能,马瑞青牺牲了无数的下班时间, “摸、爬、滚、打”反复练习基本功。外人看她的操作,只能用“眼花缭乱”来形容。
工作8小时期间,马瑞青一个班手脚不停,全天下来巡回路线相当于步行40公里。不仅如此,车间里噪音程度相当高,马瑞青的工作更是三班倒,很少有休息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岗位上,她一干就是二十六年。
要胜人一筹关键在于肯学肯干肯钻研,多年的努力让马瑞青从一个刚出校门的稚嫩女生,过渡到一名车间的操作能手,在苏豪丝线,只要提起马瑞青,员工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各类比赛中,马瑞青也总是名列前茅。
从对0.01%合格率的执着,看100%背后的艰辛
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马瑞青在工作中,面对遇到的一个个难题,总是积极找原因、想办法。马瑞青既是生产者,又是检验者;既要保证产量,又要把好质量关。常人眼里,99.9%的合格率是相当高了,但自2005年丝线实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强生公司合作生产医用缝合线后,这99.9%合格率仍存在千分之一的不合格,而这样的医用缝合线用在病人身上会存在巨大风险,因此从马瑞青团队出手的产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为了消除这0.1%的误差,车间温度高达四十度,站着就是一身汗,可马瑞青在车间一待就是一整天,身上的工作服被汗水浸湿得一片一片。有时为了找到一个完美的操作动作,马瑞青总要付出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稍不注意就会碰破手指,经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在操作时从不放过每个疵点,二十多年来,马瑞青从未出过差错。有一次,马瑞青在日常操作时,发现有一条丝的边上有极其微小的毛丝,按一般做法,只需将这条丝作为疵点丝剔除即可。“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我觉得这可能不是原料上自带的毛丝,而是前道机器设备上擦伤所致。”马瑞青立马通知车间管理人员,检查机器设备。后来果真在设备上找出了故障部件,永久杜绝了后患。
据统计,马瑞青所在的编织车间,自2005年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各类医用外科缝合线19.5亿米,约可绕地球50圈,累计为公司创造3400多万元的净利润,编织车间也被苏豪股份评为2019年度先进集体,被江苏省省部属企事业工会评为2020年度优秀班组。公司的产品连续十多年被强生公司评为最佳质量和最佳供应商。
不惑之年坚持学习,她扛起大梁练就“多面手”
近几年,随着大批老工人的退休,苏豪丝线招工十分困难,工厂员工数量出现大幅下降的局面。为此,公司决定培养各工种都擅长的“多面手”。
“公司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别人都行,我也行。”于是,马瑞青积极报名带头学习本车间其它工种,并去编织车间从头学起。
俗话说:换工种如同抽筋骨。岗位轮换对马瑞青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已近不惑之年的她要像学徒那样,从基本操作学起,不仅面临着劳苦费力,更要面对的是收入大幅下降的落差。
面对困难,马瑞青毫无怨言,认真学习,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编织车间打结要求每分钟14个,马瑞青可以达到16个;换筒接头要求12秒完成,马瑞青11秒就可以完成。
当马瑞青全面掌握操作技能后,她的工种不断被调整,收入在来回的调整中始终低于同工种的员工,对于这些,马瑞青默默承受。
面对着人们追求白领、金领的潮流,作为蓝领的马瑞青没有后悔过,她始终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就是把简单事情坚持做,重复做,用心做,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2021年11月25日,马瑞青获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表彰的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马瑞青是活力四射的巾帼劳动者,更是外科手术缝合线背后的编织天使。日日夜夜编织,织成无数伤病患者的康复梦想。她用经兢兢业业的辛劳与付出,为地方高质量发展释放出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