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国际贸易市场夹击,不少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那些习惯“打顺风仗”的企业乱了阵脚。但是,也有不少敢于打攻坚战、勇于走创新路的企业,见招拆招,逆势上扬,令人刮目相看。
日前,笔者遇到天宁经济开发区的同志,免不了谈企业发展。据介绍,园区“以亩均论英雄”的氛围日渐浓厚,企业“二次创业”已成为自觉行动,不少明星企业脱颖而出。像国创未来检测、诺德电子、凯得新材料等一大批企业发展势头不减,风头正劲。他们还特地列举了园区的新晋网红——浩万新能源。这家疫情后才入驻的造车新势力,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两轮电动车销售至欧洲前3,售价是国内同行的10倍以上,今年在手订单已近6亿元人民币。后疫情时代,一家从零起步的两轮电动车企业,凭什么异军突起?天宁经济开发区同志的剖析,以及与浩万“掌门人”的多次交流,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得以探究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提起传统的两轮电动车,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售价两三千元、满足上下班需求的代步工具。尤其在常州,更是诞生了一大批畅销全国的电动自行车品牌。但是,企业一旦有了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以变应变,往往容易走下坡路。正如“刻舟求剑”,故事妇孺皆知,道理人人明白;但力避笑话,力争出彩,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企业“掌门人”,往往因为惯性思维、认知局限、思想僵化,很难冲出过往成功的束缚。而常州浩万,从入行开始,就决心做一条“搅局”的“鲶鱼”,重新定义、发明两轮电动车。
事实上,一个企业的行业地位,不仅取决于体量的大小,更大程度上要看是否具有强大的“定义能力”,掌握行业的“定义权”。有能力“定义”——定义潮流、定义时尚、定义趋势乃至定义规则,才有能力影响甚至引领整个行业。当然,“定义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标榜的。要真正得到市场的追捧、同行的认可,根本在于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创新能力。翻开常州浩万的发展史,他们一直在创新的路上披荆斩棘。他们深知,只有在理念创新的路上跑赢,才能在市场上赢得主动;只有在技术创新上始终领先,才能在竞争力上力压群雄;只有在管理上勇于自我革命,才能在服务用户上赢得信赖。纵观浩万的创新历程,无外乎“三变”。
一是“脑变”,敢于打破行业“天花板”。面对越来越明显的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市场需求,只要敢于打破窠臼、善于破圈,传统产业也能浴火重生,成功出圈。在国内同行同质化严重、拼价格、拼渠道、拼规模的现状下,浩万主动求变,彻底换了种“打法”:瞄准电摩新赛道,让传统的通勤工具,变成追求自由的消费品、大号玩具、甚至是社交工具。为了验证将前卫理念、前沿技术应用在两轮车上的可行性,浩万大胆选择在欧洲市场验证用户的接受程度。炫酷的外形设计、先进的技术指标、一流的驾驶体验,让浩万拥有了大量粉丝,吸引了不少发烧友,产品销量、企业规模呈几何级增长。
二是“道变”,掌握更多“杀手锏”。过去搞企业,靠的是机会,比的是胆大。时至今日,科技日新月异,沿袭老路没有出路;而仅仅靠炒概念、卖情怀,显然也难以永葆领先。只有换道到科技创新上,才能奔跑得越来越顺畅。浩万异军突起后,电摩市场巨大的潜力,迅速吸引了大量燃油车企业以及传统电动车企业的跟进。难道仅仅把油箱换成电池,发动机换成驱动电机,就是所谓的“重新定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明白底层技术逻辑,永远受制于人;只有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风驰电掣。面对疫情影响,浩万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踏踏实实做底层技术的下探:在业内最先掌握铌锂电池技术,充电从0%至80%只要15分钟,续航200公里;拥有自平衡等智能技术,两个轮子也不会倒的电摩,更安全、更容易上手……攻克更多“卡脖子”的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跨越,才能形成牢不可破的“护城河”。
三是“招变”,主动拥抱“数字化”。数字经济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增量,对制造业而言,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就是对行业“重新定义”。今年7月,浩万推出全球首个“两轮一体化智能底盘平台”,把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关键技术全部集成整合,降低了整个行业的造车门槛。9月底,将建成行业首家智能积木工厂,用户可以根据喜好,像搭积木一样“拼”出独一无二的车体。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管理、高效化配置,这些昔日教科书上的概念,正在变为智能化生产的应用场景,唯有如此,才能在新赛道上换挡提速,把竞争对手们甩得更远,拥有重新定义行业的底气。
作者 | 孙人杰
文章来源 | 常州日报
原标题 | 向创新要行业“定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