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关于陶器的发展史,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本篇将就瓷器的发展为大家梳理。
陶器和瓷器最直观的区别,就是陶器无釉,而瓷器有釉。商朝已出现带釉的硬陶,而正真意义上的瓷器则到了东汉中后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而我国北方,曾经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由于战乱的破坏,环境动荡不安,生产力水平受到极大制约,故而其生产瓷器的年代相对略晚一些,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的陶瓷成果则是非常独特的,那就是白瓷。它的出现对后世有着深远意义。当然,这一时期,青瓷的制作也有了新的提升:缥色(青白色调),而其时,青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与北方的白瓷交相辉映,为唐代的南青北白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发展兴盛,制瓷业亦然。隋虽然经历二世而亡,但在瓷器烧制上却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到了唐代,于瓷器制作而言,是一个蜕变的时期,各方面都成熟起来,尤其是对于烧制温度的提升。初期的瓷器,由于烧制温度不高,故质地脆弱,而至唐朝,温度可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瓷器的质地得到极大改善,真正跨入瓷器时代。此时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对于陶瓷的发展主要在于后周世宗的柴窑,主要颜色为天青色,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此时的越窑,也因为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而被称为“秘色窑”,二者皆属于青瓷。
至宋代,我国陶瓷发展到鼎盛,“宋瓷”闻名于世,出现了有名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位于河北省,古名定州,故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汝窑在河南省,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钧窑在河南省,古称钧台,明代称钧州,故名钧窑,烧制瓷器以花盆最为出色。官窑为宋代官府经营的瓷窑,具体窑址尚不明确,哥窑有出土传世的哥窑瓷,窑址不明确,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至元代,制瓷业相对衰落。但也有一些创新:青花和釉里红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
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又有了新发展。明朝时期,我国进入彩瓷时代。明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白瓷是五彩瓷,青花瓷等最好的底背基础瓷)。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经验的积累加上康乾盛世的繁荣稳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瓷器出现了很多光耀灿烂的成就,比如雍正时期的粉彩,乾隆时期珐琅彩(最早采用进口的颜料烧制,所以也称“洋彩”)。
综合两篇,中国陶瓷跟浩瀚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终成就世界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