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学生课本的模范人物,应当具备良好的大众口碑
无所求
某企业家的守时故事,入选了小学生新课本,引发了不小的舆情热议。
网友留言中基本没有分歧,一致认为守时故事选择的人物,不合适,不服气。
不合适,是因为这位企业家,目前仍处舆情的漩涡中,有些事情还没有定论。
不服气,是因为守时的特质或故事,许多德高望重的人物身上也有,为何不选。
四五十年前,笔者曾与同事议论过一个现象,似乎宣传的英雄都是已经去世的人,难道必须“盖棺论定”,活着的人就不能成为英雄吗?
那时笔者比现在幼稚多了。确实已经故去的人,不会再有什么变数,不会再发生大众难以认同的负面事件,英雄称号就更能经得起考验。
活着的人,现在是英雄,值得赞美,但明天会发生什么,谁也不能确定。当然,辩证思维对此没有困难,功是功,过是过,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可是,要求小学生的思维达到辩证法的水平,是不科学的,不现实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只能从简单识别“好人,坏人”开始。
因此,入选小学生课本的模范人物,应当慎重考虑,周密安排,至少应当具备良好的大众口碑,而不是正处漩涡中的争议人物。
小学生,不但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也在家庭里与父母交流。课本上的模范人物,被老师讲述得天花乱坠,却被爸爸妈妈一口否定,对于尚不具备辩证思维的孩子,就会陷入迷茫无措。
就守时题材而言,该企业家确是守时的,这没错。但守时的企业家还有的呀。网友们认为,任正非、曹德旺,不也很好么。
我认为,科学家的守时故事,更不会少。
国际上的知名人物,守时故事也多的呀。康德就是举世皆知的一位。
1779年,康德写信给住在远方小镇郊外的威廉,说将在3月5日上午11点之前到,拜访他。威廉回信表示欢迎。康德3月4日到达该镇,次日大早租了马车赶路。威廉家在离小镇十几英里远的农场。不料小镇和农场之间的一座桥坏了,马车不能过,马车也淌不了河水。绕道上游的一座桥,必定迟到违约。怎么办?康德跑到附近农家,求买弃用了的破旧农舍。议价200法郎买下后,康德请求农夫用房子上的可用木料,20分钟内修好这座桥,房子送还。农夫收下200法郎后,立马修好了桥,房子还是自己的。康德也于10点50分来到老朋友威廉门前。威廉笑着说:“你还像原来一样准时啊。”
这位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齐名的思想家,康德守时守到骨子里。他5点起床,工作2小时后吃饭,饭后散步时间异常精准,工作到晚上10点睡觉。康德散步经过的家庭主妇们,根据他的出现校准自己的日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