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幸福之四
——王十月《小说创作漫谈》
7月24日上午,和王十月执教,《作品》主编,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刊。王十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授课主题:《小说创作漫谈》。
图片描述
王老师面像敦厚,看着他,有一种邻家大哥的亲切及熟稔。他用六个关键词,开始了自己的漫谈。
第一个关键词:少说。他认为短篇小说7、8千字足矣。他以汪曾祺的《岁寒三友》、鲁迅的《在酒楼上》为范本,他深入浅出地让我们理解“作者说得越少,作品的空间越大”的道理。
第二个关键词:锦衣夜行。他建议作者要把卖弄之心藏起来,勿卖弄技术、卖弄学识、卖弄深刻、卖弄语言。如同“锦衣夜行”,短篇小说应该含蓄悠长,深刻而不卖弄,富有截断感。
第三个关键词:变与常。他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他说:“小说无非写两个字:变与常。世道之变,人心之变,命运之变,以及这变后的不变,这个不变就是常。
断腿是孔乙己命运之变,儿子被狼叼去是祥林嫂命运之变,革命了是阿Q的命运之变。鲁迅伟大,不在写命运之变,而是这命运之变背后的那不能变的悲剧。时下太多小说只热衷于写变,故事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却不曾深察变后的常,于是流于平庸。”同时,他不忘提醒大家:“写作,无非是有话要说。对生活、对世道、对人心,有自己的发现、想法、感受,通过文学这一载体来表达。故每次提笔之前,要问问自己,是否有新发现,是否有话要说。”切忌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不然苦了自己,害了编辑,坑了读者。
第四个关键词:世故与天真。他坦言,小说写的就是人物的人情世故。作者既要有懂得世故的一面,也要有天真的一面。他说:“小说家是残忍的职业,要求作家既清醒又糊涂,既世故又天真。世间事,看不清不行,看太清也不行。看不清,脑子里一桶浆糊,写出来的,自然是本糊涂账。看太清,难免世故。正如汪曾祺说的那样:好的作家,要世故到天真。否则是滑头。”
第五个关键词:文体意识。针对有的作者文体不清的情况,他很有耐心,用形象的比喻予以答疑,让人脑洞大开。他说:“如果短篇小说是麻雀,那么中篇小说就是喜鹊,长篇小说就是孔雀”;“短篇小说是一只懒狗看见一只兔子,却懒得去追;中篇小说是一只烈猎狗看见一只兔子然后一顿暴追;长篇小说是十八万千只狗追十八万只兔子。他说这个比喻是从李敬泽那里听来的”;“短篇小说是看山还是山,重在作家对世界的回答。中篇小说是看山是山,重在作家对世界的体验。长篇小说是看山不是山,重在作家对世界的疑问。” 他又说“短篇小说是不作为,不将事情复杂化。短篇小说的主人公在遇到问题时,宜被动解决问题,或者不解决问题,任由问题发展,最后,将人物吞噬,或者,让问题悬置。中篇小说是有所为。中篇小说的主人公遇到问题时,宜主动解决问题。这样,中篇小说才有强劲的叙事动力。长篇小说是作家在事件中乱作为,把问题极端化,以一定长度和密度为尊严。”
第六个关键词:情感积累。他说:“我们经常强调生活积累,却很少强调情感积累。事实上,没有情感的生活,于小说是无用之物。沈从文先生强调要贴着人物写。我也认为要贴着万物写,草木有情,一旦心游离了笔下的事物,读者就游离了你。”
听王老师的课,犹如醍醐灌顶。这完全是一堂生动的文学启蒙课,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诙谐有趣。座临近尾声时,他一再声明:“今天在这儿分享的算不上秘诀,只能算作我二十年写作的试错经验,和十多年的编辑经验,正本清源,不过为了让写作者少走弯路。牛毛细雨,润物无声,长成大树还是小苗,靠的还是大家自身。”他的课听完,我静坐了半天,越想越觉得有理。这是一个名作家的觉悟,更是一个名编辑的感悟。他的课,对我这个小说创作的门外汉,确实有了明晰的引领作用。
什么也别说了,还是天天刷王老师的抖音去吧。王老师可是个妥妥的与时俱进的文学弄潮儿!
以上记录参考了同班同学的听课笔记。以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