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描述
原创;漫谈散文
陈平
说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能让人在优雅温馨的艺术享受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感悟生活的真谛,陶冶性情,舒扬胸怀,这认识对当今许多人来说,恐怕已相当模糊;因为当今时代的大部分人喜欢猎奇寻找刺激,精神世界被利益驱动地相当麻木,除了浮躁便是炒作;所以真正的好散文已很少见,而应运而生的,仅仅是發表些多年前的采访纪录,就此安抚一下自己内心的荒芜,聊此对昔日黄花逝去的无奈与黔驴技穷——自己不作為却怨天尤人,本質就是依靠体制眷养逃避現實。事實上默默耕耘在散文创作上的优秀作家大有人在。只是人家不喜欢张扬,只是常把优秀作品发表在国家级文学平台上,为江苏的散文创作事业添砖加瓦,这些对喜欢哗众取宠者来说是永远看不到的,因为他们的格局仅限于井蛙而不敢面对。
有人說,散文没像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格律、安排布局上有严格的要求,所以相对随便自由,如今更是漫无边际,基本上不能让读者从五彩缤纷的“形”中,体会到凝而不“散”的神奇魅力,这观点虽然片面但也客观存在,事实上那种看上去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大多是杂碎的片断人生,却能出其不意找到随处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的闪光,使人们在惊叹的欣喜联想中得到教益的好作品,如今确实基本无存。情况如优秀的文学评论家一针见血地说,能写,不等于就是写出来了,素材和技术都有了,娴熟和精到还要打磨;这观点我非常同感,譬如我2022年4月27日在《中国作家在线网》上发表的篇散文《形散神不散》,原稿就是沉淀了好几年,打磨了多次后才发表的,就此有位广东读者静乐心宁很感慨地说;“很久没有看到这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骨了“;一位来自山东的读者“红妆素裹”评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之独特之处。老师看似无灵感,实则灵感早在心中;看似文思不可涌,实则沽沽外涌;形只是为神而存,形神俱备固然好,但神在又何必在乎形呢?”还有来自浙江的读者评价;“欣赏点赞学习”, 来自江苏的读者金建评论“笔耕不止老骥志坚”等等,等等。余光中先生说,诗好比情人,散文则是妻子,我们常说,诗与散文不一样,除了形式不一样,诗除了是专业的文体,它是拿来抒情的,散文是不是一定抒情?不一定。散文的任务很杂乱,诗是可以专门拿来写感情,散文则要应付生活之中各种需要,记日记、写报告、写信,这些都是散文的范畴,所以,诗好像一个情人,专门是谈情用的,散文是一个妻子,当然夫妻也可以谈情说爱,可是妻子的任务很杂,一会儿到厨房去,一会儿要管孩子,散文的任务非常艰巨,它可以很富于感性,也可以拿来写学术论文,赋予知性,散文甚至可以拿来写公文,可是世界上哪一个散文家敢说他唯美的散文比诸葛亮的《出师表》还要好?诸葛亮才不想做一个散文家哩,他也不稀罕坐在这儿发表对于散文的感想,翻点过时“辉煌” 夸耀一下曾经的过去,粉饰粉饰自己对当今时代创作散文作品的无可适从;诸葛亮有自己的价值在,他人格高尚,对先主忠贞,对汉室的责任感,他写前后《出师表》的时候是写公文,可读公文的那个皇帝刘阿斗是一个不争气的人,他不配读前后《出师表》。
每次看前后《出师表》我都会掉泪;他的感情太真挚了,当然,诸葛亮本来就是一个读书人,文笔好,所以写得比一般散文家好得太多了。散文这个东西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把它写得非常好,擅以杂文为主的鲁迅,在写散文《好的故事》时,身处封建军阀统治北京的一个“昏沉的夜”。他在文中这样描述: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视他们……他以饱蘸热情的笔调,细腻地描述了清晰明丽的江南水乡,对生活的热爱言表如溢。
周作人的《乌蓬船》,透过对乌蓬船的用途种类等等的描述,弥漫出对故士的热爱,透析出对生活的眷念,与沈从文的佳作《常德的船》、《鸭窠围的夜》、《桃源与沅州》,巴金的《鸟的天堂》一样,主题都是对生命生长与发展的赞美与向往。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大师们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条件并不理想,甚至还比较险恶,汪曾祺在散文《跑警报》中,真实地描述了残酷的战争生活,尤其在攸关生命的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警报时,用血肉模糊,恐怖不堪形容不为过。可是在他们的散文里,根本看不到半点颓废、失望,甚至消沉的痕迹,反之清新,幽默,活泼,积极向上呢?结论就是,因为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家庭,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知道,要表达热爱与珍惜的惟一方式,只有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体现。
周国平的《一个父亲的札记》,从多种角度写了孩子存在的意义:使家庭成为一个真正的家,使男人与女人成为爱心的父母,使所有的父母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甚至天下。生活是客观的,总会出现悲与苦的辛酸事情。
散文佳作大都以叙事抒情,蕴含神韵哲理的手法,表达大师们对生活的感悟,深思人生的价值,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说,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这话令人深思。
王小波在《一只独立行走的猪》中用诙谐的叙述手法,将一个深刻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人总是喜欢给生活做出各种设置,不仅安排别人,也安排自己。设置就是秩序,它是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和这只独立行走的猪相比,人类在相同的境遇下退缩顺从,苟且偷生,被秩序所束缚,不敢反抗,最终束缚了自由的心灵,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文章饱含作者对人、人性以及人类社会的深思。在作者看来,尽管社会秩序要遵守,但真理也必须坚持,因为只有跳出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人的心灵才能避免被屠宰的命运。尤其是结尾的文字意味深长: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许多人根本不理解他这话的真正含义:因为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利害得失,从而听凭那些不公正,不合理的设置来束缚、戕害自己自由的心灵,难道真能以此作代价,去换来滋养青春生命的利益?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哪一个没有一副独行的派头……他们的独行,就是蔑视世俗,若不如此,怎会不被芸芸众生所淹没?毕竟是王小坡啊,他的视觉前瞻性,对有为者大有启迪。请看看在如今的写作者中,究竟有有几人能达到如此高度?自费出了本书就说明很有思想,很有启迪性了?
当代著名散文家秦牧曾经很感慨地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神,读后印像久久不会消失的散文,如今还是不多;一部好的散文集,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启发,美的感受,情躁的陶冶,正因如此,优秀作家宁将多类作品沉淀打磨或通过网络平台不断修改,也不肯去当浪废祖国纸浆资源的“无耻之徒”,当然一旦时机成熟而产生的影响,一定不亚于几颗原子弹爆炸的轰动效应;正因有這些优秀的散文作家不靠天不信邪,坚持在散文创作的耕耘中,所以中國的散文创作事业才会不落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