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5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加上此前三批认定的28家,常州已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8月16日常州日报)
“专精特新”企业是我们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优质企业的典型代表,奠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石。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紧依靠这些“小而美”“专且精”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从28家跃升到81家,这份“小巨人”成绩单是提振人心的。在此次全省申报、审核的企业中,常州企业入围的命中率最高。作为工业智造名城,一座建构在制造业“磐石”之上的城市,常州中小企业数量居多。正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滋养出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
从一个中小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需要有工匠精神以及持续不竭的创新精神。背后,是政府的保驾护航。今年以来,常州出台了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明确六大方面26条重点任务,并制定了2022年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强化政策激励。
引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就是要在细分领域争创更多“第一”“唯一”。而让“小巨人”成长为“真巨人”,政府需要“两头发力”。一是在企业创立初期,面对企业对于政策和资金的需求,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容错度陪伴成长;二是在企业向国家级高峰冲刺时,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托举。
显而易见,在顶层设计上,常州给予这些企业高度的重视与政策支持。在财税、金融、产业等方面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发展厚植更加有利土壤。
厚植企业发展“土壤”,提供优良土质、输出充足肥力固然重要,但想把根系扎深、成长为“真巨人”,根本出路还在于企业自身。今年以来,常州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彰显了地方政府的“店小二”温度。对于企业而言,只有珍惜优良环境,远离投机炒作,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研究、企业金字招牌的打造中,才能在“有温度”的市场中创造更多“有热度”的价值,为“国际化智造名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作者 | 云中君
来源 | 觅渡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