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高考生张某成绩超一本线42分,却因先天性心脏病,体检未过,被多所高校提档、退档。张某把自己的遭遇录制成视频发到网上,引起网友热议。按招生政策,高校有权拒录;但对高考生来说,却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高考堪称最公平的一场考试,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寒窗苦读,寄希望于高考给人生来弥补自身的起点。可在高校招生过程中,有先天疾病的考生非但没有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反而被多名高校拒之门外,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高校处理招生工作的死板。德智体美劳,本是希望期待祖国未来可以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望,却无意成了断送未来求学之路的刽子手。
精确的管理标准得以严格实行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必备基础,但是人情与温度却必不可少。与其说是“不近人情”,倒不如说高校首先自己背离了它们办学初的责任与担当。高校为了图日后的“省事”——不希望大学四年中患有先天疾病的学生出了事追究学校责任,选择最直截了当、也是最残忍的方式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了却后顾之忧。
先天疾病不是错,未来还有无数个河南考生张某在等待高考后被录取的喜悦。成年后初次步入社会,不应该面临铺天盖地的残酷,不应该眼睁睁的看着求学的权利被残忍的从手中夺走。社会应该给予更大的包容,而不是一出生就给他们判了无形的“死刑”。从宏观政策进行调整,做到权力上的不歧视,做到保证特殊群体权利和普通人一致。
高校则应该更有担当,更集中精力于学业发展、学术研究,更好实行育人责任,不再固执于“一刀切”。高校拒绝此类考生是因为即使签订“免责协议”,但风险依旧存在,学校依然要负全部责任。所以需要给予高校更多权力,细致划清权利边界来避免学校不堪重负,不使它们作为无限责任主体过度承担责任。不同状况的学生也应有独立的培养方案和保护措施。
特殊群体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们在为自己命运奋斗时,我们的社会、高校也应承担起责任,努力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