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描述
陈 平:記夢【7】
【原东坡前记】
作者: 陈 平 来源: 原创
(7)
大宋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三日,苏轼第一次路经润州(今江苏镇江),游了金山寺,次日放船到焦山后又登北固山游甘露寺。
初次踏上江南土地的他,立刻觉得爱恋难舍, 所以诗中流露出归隐之意: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簪组指冠簪和冠带,借指官宦】
面对滚滚长江,苏轼郑重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不能归隐山林是身不由己,所以对波涛发誓,将来一有机会有田不归如江水。
离开润州,他沿了运河向下,在上旬末、中旬时经过常州、苏州,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
十一月二十八日,全家人行舟抵达杭州。
大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36岁,他的三儿子苏过在杭州诞生。在此期间,最著名的善政就是治理西湖。
其实一到杭州就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一边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一边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
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的便利丧失了,靠江中的潮水供水,船在市中行驶,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六口井也几乎荒废了。
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
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加拔除,不留寸草。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
针对西湖被葑草淤泥雍塞的危险,苏轼认为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他不仅写下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并亲自发动20万民众,历时半年疏浚了西湖,筑的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即苏堤。
次年八月,苏轼按惯例,要到杭州所属的各县察访,可是人还没到临安县,县令苏舜举已亲自在县界的太平寺迎接他了。
苏舜举是常州晋陵人,以大理寺丞知临安,两人又同是嘉祐二年中的进士,相互自然比较熟悉。所以他一见苏轼便玩笑道:我数日前去杭州,不料却被训狐(民间称猫头鹰)押送出来,让苏轼感到奇怪,就笑着询问原因。原来这苏舜举拟了个较简易懂的《人户供通家业役钞规》,送给在杭州城里上级官员审阅参考,结果大多数人不理睬,这也就算了,不料两浙转运副使王庭老看了他的此章后,竟然勃然大怒,立刻命差役将苏舜举押送出杭州城。苏轼拿过他草拟的钞规一看,感觉果然非常简便问训狐是咋回事。苏舜举便对他讲了个寓言故事:
我来这里时听人说,燕子以日出为一天的开始,日落为一天的结束。蝙蝠则以日落为一天之始,日出为一天之终。为此燕子与蝙蝠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只好决定到百鸟之王凤凰那去论个公断。不料途中遇到一只鸟对燕子说:你啊,就不要去寻诉论理了,因为凤凰贪睡,它现在什么事情也记不清,全由训狐代掌其权。苏舜举的意思,就是讽刺这位掌权的王庭老辈昏馈颠倒,判断事物必然是非相反。苏轼听了他的解释沉吟不语。
当晚在苏舜举寓所设的洗尘宴上,彼此联想到当年同赴琼林宴,苏轼兴致勃勃: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不觉多喝了几杯。
时间一晃过去十五年了,与君登科如隔晨,敞袍霜叶空残绿, 在与苏舜举碰杯时,苏轼油然感生时光匆匆的无奈: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彼此均发渐生之慨,苏轼吟道: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黄鸡: 毛呈茶色的鸡。白居易《醉歌》: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这句意思是不要为黄鸡催晓而愁怅,世人同老,不只是我个人。“黄鸡催晓” 这词源自唐代白居易的诗,意为光阴在黄鸡每一天的报晓声中悄然流逝。
隔了一两天,钱塘县令周邠和杭州名士李行中也来到临安,与苏轼相约同游径山。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在佛教界享有盛名。创建于唐代的径山寺内僧众达1700余人,禅房360间。它与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育王寺,并称为“禅院五山”。
在凭吊吴越国钱王所留遗迹时,苏轼连续作了《将军树下》、《锦溪》、《石镜》等诗,然后攀玲珑山,观赏九折岩,登三休亭。
当夜三人同宿九仙山无量院;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次日又游东安岩,凭吊东晋大将谢安遗迹;当日过竹林桥到海会寺访有明长老。这时苏舜举也赶来汇合,于是再游径山,登凌霄峰,上含晖亭观海。游至洞霄宫时,周邠吟诗赠苏轼。或许有感而发,他接其韵和答一首兼赠苏舜举,其中有:吾宗古遗直,穷达付前定;餔糟醉方熟,洒面呼不醒;奈何效燕蝠 ,屡欲争晨瞑。意思是为苏舜举的不白之冤打抱不平,暗刺王庭老等像训狐一样不辨是非。
但是苏轼万没想到,在多年后发生的文字狱中,他的这首诗也成为反对新法的重要罪证之一。